胃痛想吐是怎么回事
胃痛想吐的常见原因及机制包括胃部疾病(胃炎、胃溃疡等)、饮食因素(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部(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有儿童(饮食不规律等致胃痛想吐,家长需注意饮食卫生等)、女性(生理期等致胃痛想吐,要注意腹部保暖等)、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等致胃痛想吐,要规律饮食等);诊断与鉴别要点包括观察症状表现(胃痛性质等)和辅助检查(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腹部超声等)。
一、常见原因及机制
1.胃部疾病
胃炎:多种因素可引发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酗酒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反应,炎症刺激胃黏膜及神经,可引起胃痛想吐。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50%-80%的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自身的消化作用是形成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溃疡病灶受到刺激时会出现胃痛,同时溃疡可能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恶心想吐。临床数据显示,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高。
2.饮食因素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导致胃过度扩张,刺激胃壁神经,引起胃痛,同时食物不能及时消化排空,可引发想吐的感觉。比如一次性摄入过多油腻、辛辣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不适。
食用刺激性食物:过辣、过酸、过冷的食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应激反应,出现胃痛想吐。例如大量食用辣椒后,辣椒素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痉挛性疼痛并伴有恶心感。
3.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部
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和胃部的神经支配有一定关联,胆囊炎或胆结石发作时,疼痛可能放射至胃部区域,引起胃痛,同时炎症刺激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恶心想吐。有研究发现约10%-15%的胆囊炎患者会同时出现胃部不适症状。
胰腺炎:胰腺位于胃的后方,胰腺炎发作时,炎症产生的炎性介质等可能波及胃部,引起胃痛,并且胰腺炎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约有部分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并向胃部放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1.儿童
特点:儿童胃痛想吐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误食不洁食物等有关。比如儿童喜欢吃零食,若进食过多零食影响正餐食欲,或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容易引发胃部不适。儿童的胃黏膜相对娇嫩,对刺激更敏感。
应对: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让儿童食用过多零食。若儿童出现胃痛想吐,应观察其症状严重程度,若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腹泻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2.女性
特点:女性在生理期时,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部分女性会出现胃痛想吐的情况。另外,女性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胃部相关疾病,如月经期间的胃部应激性反应等。
应对:生理期女性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若胃痛想吐症状与生理期相关,可通过休息、腹部热敷等方式缓解,若症状严重需就医排查是否有其他胃部疾病。
3.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胃部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对胃黏膜有刺激,引发胃痛想吐。
应对:老年人要注意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食用粗糙、过硬、刺激性食物。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胃部健康,在服用可能影响胃黏膜的药物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
三、诊断与鉴别要点
1.症状表现观察
注意胃痛的性质(如隐痛、绞痛、胀痛等)、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想吐的程度、是否伴有呕吐物的性状(如是否有胆汁、血液等)。例如,胃溃疡引起的胃痛多为周期性、节律性疼痛,进食后可缓解;而胃癌引起的胃痛可能无明显规律,且逐渐加重。
2.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炎症、溃疡、肿瘤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相关。
腹部超声:对于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断有帮助,可观察胆囊、胰腺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及有无结石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