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病变的疾病,发病与解剖结构异常、生活方式相关,有上腹痛、反酸等表现,可通过胃镜、24小时食管pH-胆汁监测诊断,治疗需生活方式调整、药物(促胃肠动力、胃黏膜保护)及少数严重者手术。
一、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出血等改变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幽门进入胃内后会再排入小肠,当各种原因导致幽门结构功能异常或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等,使得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长期刺激胃黏膜就可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解剖结构异常相关
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其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幽门括约肌等结构的功能可能出现退化,使得幽门关闭不全的概率增加,从而更容易发生胆汁反流。比如一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幽门括约肌的弹性下降,张力减弱,就更易出现胆汁反流的情况。
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如曾行胃大部切除术等,可能会破坏正常的胃肠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影响幽门的正常功能,导致胆汁反流发生的风险升高。
2.生活方式相关
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增加胆汁反流的可能性。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同时影响胃的排空功能,使得胆汁更容易反流进入胃内。例如,长期每天吸烟超过20支且大量饮酒的人群,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几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人群,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和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容易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比如长期偏好高油高脂食物的人,胃的消化负担加重,胃肠运动协调性受影响,胆汁反流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感、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不一,且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能在进食后加重。例如部分患者进食饱餐后,上腹部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胀痛不适。
反酸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可感觉有酸性液体或胆汁从胃内反流至口腔,尤其在平卧时更容易发生。
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中有时可含有胆汁。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相对较少见胆汁反流性胃炎,但如果存在先天性胃肠道结构异常或有过腹部手术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不过儿童表述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家长密切观察其是否有拒食、腹痛哭闹等表现。
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使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可能有所加重,需要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能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时还可见胆汁附着于胃黏膜上。例如在胃镜下可清晰看到胃窦部黏膜有明显的胆汁反流征象,黏膜呈现花斑样改变等。
2.24小时食管pH-胆汁监测
通过将监测装置放置在食管内,连续24小时监测食管内的pH值和胆汁浓度等指标,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程度等情况,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相关治疗方向,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需要注意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例如建议患者每日三餐规律,每餐七八分饱,避免食用过烫、过冷、过辣的食物。
对于肥胖人群,需要适当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减轻体重,因为肥胖可能会增加腹内压,促进胆汁反流。
戒烟限酒,对于吸烟患者应劝导其戒烟,饮酒患者应限制饮酒量,甚至戒酒。
2.药物治疗方向(仅提及药物类别)
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刺激。例如一些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类的促胃肠动力药等。
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等物质的损伤,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如一些含有铝、镁等成分的胃黏膜保护剂等。
3.手术治疗情况
对于少数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幽门成形术等,但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经过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