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期前收缩是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部位的常见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与异常电活动形成及触发因素影响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针对病因治疗及不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偶发无症状者消除诱因即可,由其他疾病引起需治原发病,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房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的提前收缩。正常心脏的跳动是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来指挥的,而房性期前收缩时,心房内某一部位提前发放电信号,从而引起心脏提前收缩。
二、发生机制
1.异常电活动形成:心房肌细胞的兴奋性发生改变,导致异位起搏点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心房肌受到各种因素刺激,如缺血、炎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使得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异常的电活动,引发房性期前收缩。例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或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等,可能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增加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风险。
2.触发因素影响:一些生理或病理因素可触发房性期前收缩。生理因素方面,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容易诱发房性期前收缩。病理因素方面,患有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时,心肌组织发生病变,也容易出现房性期前收缩;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引发房性期前收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感觉心悸,类似心脏“偷跳”一下,有的还可能伴有胸闷、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个体对早搏的敏感性有关,有些人对早搏比较敏感,即使数量不多也会感觉明显不适;而有些人对早搏耐受性较好,可能早搏数量较多但症状不显著。
2.心电图特点: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但有时也可能增宽(室内差异性传导时)。根据房性期前收缩的不同类型,心电图会有相应的特征表现,如单源性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形态较为一致,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则可见形态不同的P波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性期前收缩的主要手段。通过常规心电图记录,可以捕捉到是否存在房性期前收缩以及其发作的频率、类型等情况。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则可以更长时间地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评估24小时内心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次数、分布规律等,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2.其他检查:医生可能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排查是否由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房性期前收缩;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等项目,以排除内分泌疾病等其他可能导致房性期前收缩的因素。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对于偶发的、没有明显症状的房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消除诱发因素即可。比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等。对于一些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房性期前收缩,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睡眠,减轻精神压力等,可能会使症状得到缓解。
2.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房性期前收缩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缺血状况,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随着原发病的好转,房性期前收缩的情况也可能会得到改善。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房性期前收缩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要特别注意排查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在生活中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兴奋和剧烈运动,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生房性期前收缩时,更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排查和管理。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帮助其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房性期前收缩,需要谨慎处理。一般先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等。由于妊娠期用药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所以在药物选择上要非常谨慎,必要时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