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弱视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的眼病,不及时治会致严重后果。治疗分消除病因(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斜视)、遮盖治疗(原理是强迫弱视眼注视,方法依年龄定时间)、视觉训练(含精细目力和红光闪烁训练)。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有特点,婴幼儿期尽早干预,学龄前期可积极治疗,学龄期注重心理且定期复查。早产儿等高危人群要早查早治,治疗中遵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弱视的定义与危害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眼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立体视觉功能缺失等严重后果,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
(一)消除病因
1.矫正屈光不正:对于存在屈光不正的患儿,如近视、远视或散光,需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通过医学验光确定准确的屈光度数,然后验配相应的眼镜,使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这是治疗弱视的基础步骤。例如,对于伴有远视的患儿,佩戴合适度数的远视眼镜后,能让进入眼内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为视网膜正常发育创造条件。
2.治疗斜视:如果患儿存在斜视情况,需要根据斜视的类型和程度等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一些斜视,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矫正眼位,使双眼能够同时注视目标,恢复双眼单视功能,从而促进弱视眼的发育。比如,先天性内斜视可能需要早期手术矫正眼位,以避免弱视进一步加重。
(二)遮盖治疗
1.原理:遮盖治疗是治疗弱视的经典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注视,增加弱视眼的使用频率,从而刺激弱视眼的视觉发育。例如,对于双眼视力不平衡的患儿,将视力较好的眼睛遮盖住,让视力较差的弱视眼更多地接受视觉刺激。
2.方法:遮盖的时间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患儿遮盖时间相对较短,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延长遮盖时间。比如,对于3-4岁的患儿,可采用每日遮盖优势眼2-3小时的方式;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适当延长遮盖时间。
(三)视觉训练
1.精细目力训练:让患儿进行穿珠子、描图等精细目力活动,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增强弱视眼的精细视觉功能。例如,使用专门的弱视训练软件或教具,让患儿进行针对性的精细操作训练,每天坚持一定时间,有助于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和视觉功能。
2.红光闪烁训练:利用红光刺激黄斑中心凹的锥体细胞,促进弱视眼的视觉发育。将患儿的眼睛对准闪烁的红光进行注视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根据患儿情况设定,一般每次10-15分钟左右,每日可进行1-2次。
三、不同年龄段患儿的治疗特点
(一)婴幼儿期(0-3岁)
此阶段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一旦发现弱视,应尽早进行干预。由于婴幼儿配合度低,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眼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在消除病因方面,若存在屈光不正,应尽早佩戴合适眼镜;若有斜视等情况,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考虑合适的干预时机。同时,视觉训练等方法也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以游戏等相对轻松的方式进行,激发患儿的视觉兴趣,促进视觉发育。
(二)学龄前期(3-6岁)
该阶段患儿配合度逐渐提高,治疗上可更积极地进行遮盖治疗和视觉训练等。此时期通过规范治疗,弱视眼有较大的视觉发育潜力。例如,可根据患儿视力恢复情况调整遮盖时间和训练强度,同时注意让患儿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生活方式,以保障治疗效果。
(三)学龄期(6岁以上)
学龄期患儿视觉发育已相对趋于稳定,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治疗时除了继续坚持规范的遮盖和视觉训练等方法外,需更加注重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此阶段患儿可能因视力问题产生自卑等心理。要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定期复查,根据视力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争取最大程度改善弱视眼视力。
四、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等)弱视的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等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由于其视觉发育可能受到影响,更要密切关注视力情况。在婴儿期就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弱视等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启动治疗,因为这类患儿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更需要及时干预。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强度,避免对患儿眼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关注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对视觉发育的影响,给予全面的关怀和科学的治疗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