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合
婴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合是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胎儿期存在,正常出生后10-15小时功能性闭合,2-3周解剖闭合,超3个月未闭为该病。病因有遗传及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临床表现有小婴儿呼吸急促、年长婴儿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听诊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诊断靠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治疗分保守观察(小型无症状可观察,加强护理)和手术(大或保守无效时,有开胸和微创介入等方式)。预后早期治疗大多良好,未及时治可致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早产儿和有家族病史婴儿需特殊关注,早产儿要密切监测,有家族史婴儿出生后加强监测。
一、定义与正常生理情况
婴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合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重要通道,为胎儿血液循环提供特殊途径。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动脉导管会逐渐闭合,多数婴儿在出生后10-15小时发生功能性闭合,生后2-3周解剖闭合,若超过3个月仍未闭合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合。
二、病因与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婴儿动脉导管未闭合与遗传有关,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婴儿,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孕期因素:孕妇在孕期感染风疹等病毒,或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增加动脉导管未闭合的发生几率。例如,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后,胎儿心脏发育受影响的概率明显上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较小的婴儿可能症状不典型,部分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这是因为动脉导管未闭合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使婴儿呼吸频率加快以满足机体氧供需求。
年长婴儿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供应和代谢,从而导致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婴儿。
还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因为肺循环血量增多,肺部淤血,容易引发感染。
2.体征检查:医生听诊时可闻及胸骨左缘上方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是动脉导管未闭合的典型体征,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血液持续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产生连续性的杂音。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合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动脉导管的形态、粗细以及分流情况等。例如,可以准确测量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观察血液分流的方向和速度等,为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2.心导管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可能会用到心导管检查,通过将心导管插入血管,了解心脏各部位的压力等情况,辅助判断动脉导管未闭合的程度等。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小型动脉导管未闭合且无症状的婴儿,可能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法。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监测动脉导管的闭合情况以及婴儿的生长发育等状况。因为部分小型动脉导管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尤其是出生后1年内。
要注意加强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因为感染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2.手术治疗:
当动脉导管未闭合较大,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胸手术和微创介入手术等。例如,微创介入手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动脉导管处进行封堵,创伤较小。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婴儿的病情、体重等因素,一般建议在合适的年龄进行手术,以保障手术效果和婴儿的预后。
六、预后情况
1.早期治疗的预后: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进行合适的治疗,大多数动脉导管未闭合的婴儿预后良好,心脏功能可以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也能逐渐赶上正常婴儿。例如,经过及时手术治疗的婴儿,术后心脏杂音消失,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能够像正常儿童一样生长发育。
2.未及时治疗的影响:如果动脉导管未闭合长期不处理,可能会导致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婴儿的心肺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例如,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此时治疗难度增大,预后较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发生动脉导管未闭合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于早产儿出现动脉导管未闭合的情况,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更脆弱,在治疗决策上需要更加谨慎,综合考虑其早产带来的多种器官发育不成熟的因素。
2.有家族病史的婴儿: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婴儿,属于动脉导管未闭合的高危人群,从婴儿出生后就要加强监测,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合等心脏畸形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