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和弱视有什么区别
远视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的屈光状态,儿童常因眼轴短有生理性远视,不同生活方式等影响其发生发展,轻度、中度、重度远视视力表现不同,验光可查度数;弱视是视觉发育关键期因异常视觉经验致矫正视力下降且无器质性病变,有矫正视力低等表现,需验光及双眼视功能等检查,远视一般生理性且度数正常可不治,过高需戴凸透镜矫正,弱视要先矫正屈光不正再进行遮盖、精细目力等训练,不同年龄治疗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远视
远视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儿童的眼球通常较小,眼轴较短,这是导致生理性远视的常见原因,一般3岁左右的儿童有20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到12岁左右基本达到正视状态。如果眼轴过短,则会持续存在远视。
从性别角度看,男女在远视发生的概率上并无显著的固有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可能会有影响,比如长期近距离用眼且户外活动少的儿童,可能会影响眼轴发育,增加远视发生或加重远视程度的风险;有眼部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如家族中多人有高度远视,其后代发生远视的概率相对较高。
弱视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由于异常的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例如,儿童如果存在屈光参差,即双眼的屈光度数相差较大,大脑会倾向于使用屈光度数较好的眼睛来看东西,而度数较差的眼睛得到的视觉刺激较少,长期如此就可能引发弱视。
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不同生活方式下,比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病史的儿童,由于其视觉发育可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弱视相关的风险。有斜视家族史的儿童,发生弱视的概率相对增加。
二、视力表现
远视
轻度远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视力下降,或者仅在视远时稍感模糊;中度远视患者视远和视近都可能出现视力下降;重度远视患者视远及视近视力均明显下降。例如,轻度远视的儿童可能在看远处物体时还能看清,但看近处小字时会比较吃力。不同年龄阶段的远视对视力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时期的生理性远视如果在正常范围内,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就会明显影响视力发育。
弱视
弱视主要表现为矫正视力低于正常,比如双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或者单眼矫正视力低于正常(一般3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5,4-5岁为0.6,6岁及以上为0.7)。而且弱视眼往往还可能伴有异常的双眼视觉功能,如立体视觉缺失等。例如,一个患有弱视的儿童,即使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其视力仍然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三、眼部检查差异
远视
验光检查可发现远视度数,通过主观验光和客观验光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出眼睛的屈光状态,明确远视的度数以及屈光成分等情况。例如,电脑验光结合散瞳验光可以更精确地获取远视患者的屈光数据,从而判断远视的严重程度。
弱视
除了验光检查外,还需要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如立体视检查等。同时,可能需要进行眼底检查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因为弱视患者眼部一般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需要通过眼底检查来确认。例如,通过立体视检查可以了解弱视患者是否存在立体视觉障碍,这对于评估弱视的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与干预
远视
对于儿童生理性远视且度数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观察远视度数的变化情况。如果远视度数过高,影响了视力发育,则需要佩戴合适的凸透镜进行矫正,如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不同年龄的儿童佩戴眼镜的适应情况不同,婴幼儿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调整眼镜度数,以适应眼轴的发育变化。
弱视
首先要矫正屈光不正,如佩戴合适的眼镜,这是治疗弱视的基础。然后需要进行弱视训练,如遮盖疗法,即遮盖视力较好的眼睛,强迫弱视眼使用,通过增加弱视眼的视觉刺激来提高其视力;还有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图等,帮助弱视眼提高视力和双眼视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弱视儿童,训练方法和效果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治疗效果相对越好,因为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是0-12岁,年龄较大的儿童治疗难度相对增加。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患有弱视时,需要更加谨慎地制定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视力发育情况,并且由于其身体状况可能较为特殊,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