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是怎么回事
耳石症是常见眩晕原因,正常耳石附着于耳石膜,因素致耳石脱离刺激半规管毛细胞致眩晕等。发病分生理和病理因素,表现为眩晕等,诊断靠Dix-Hallpike等试验,治疗有复位等,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体检预防
一、耳石症的定义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的内淋巴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伴恶心、呕吐、眼震等症状。
二、耳石症的发病机制
(一)生理性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耳石膜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耳石容易脱落。例如,老年人内耳的耳石膜弹性下降、厚度变薄等,使得耳石更易脱离正常位置。
(二)病理性因素
1.头部外伤: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后,可能导致耳石脱落。比如,交通事故中头部受伤的患者,发生耳石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等耳部疾病,可能影响内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耳石脱落。例如,梅尼埃病患者内耳的微循环障碍等因素可能导致耳石相关结构异常。
三、耳石症的临床表现
(一)眩晕
是耳石症最主要的症状,通常在坐卧体位变化、卧位翻身或从睡眠中惊醒时发作。眩晕感强烈,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不超过1分钟。例如,患者从卧位坐起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旋转性眩晕。
(二)眼震
在发作时,患者可出现眼球左右或上下摆动的眼震,这是由于内耳受到刺激后引起的前庭眼反射所致。
(三)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这是因为眩晕刺激了前庭-自主神经反射通路。
四、耳石症的诊断方法
(一)Dix-Hallpike试验
医生让患者坐于检查床上,迅速躺倒并头悬于床缘外,然后观察患者的眼球运动和有无眩晕发作。如果出现旋转性眼震和眩晕,提示后半规管耳石症。
(二)滚转试验
通过让患者在检查台上进行特定的翻滚动作,观察患者的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水平半规管等部位的耳石症。
(三)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眼震电图等检查,可进一步了解前庭功能情况,辅助诊断耳石症。
五、耳石症的治疗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是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手法,将耳石复位到正常位置。例如,后半规管耳石症常用Epley法复位等。手法复位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根据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
2.机器辅助复位:一些先进的设备也可用于耳石症的复位治疗,其原理与手法复位类似,但可能更精准。
(二)辅助治疗
在复位治疗后,患者可适当休息,对于伴有头晕等不适的患者,可辅助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等药物辅助恢复,但药物使用需谨慎,主要以复位治疗为主。
六、不同人群耳石症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耳石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其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在复位治疗时需要更加温和的操作,因为儿童的内耳结构相对娇嫩。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在复位后的反应,如出现异常哭闹、眩晕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二)老年人
老年人耳石症发病率相对较高,且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复位治疗要谨慎操作,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在复位后可能出现的跌倒风险,因为眩晕可能导致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
(三)女性
女性在怀孕期间发生耳石症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治疗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复位治疗一般可以在孕期进行,但需在医生充分评估风险后进行。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内耳的稳定性,增加耳石症的发病风险,此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耳石症的发生。
七、耳石症的预防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内耳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熬夜等不良作息习惯。
2.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避免头部受到剧烈的撞击等。例如,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3.避免头部外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头部,如进行一些危险活动时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等。
(二)定期体检
对于有耳部疾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耳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耳石症相关的病变,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