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和结肠癌的鉴别
可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学等其他检查及病程预后方面综合鉴别结肠炎与结肠癌,结肠炎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全身症状相对轻等特点,结肠镜下病变呈连续性等炎症表现,肿瘤标志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预后相对较好且癌变率低于结肠癌;结肠癌早期多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排便等改变,结肠镜下可见肿瘤病灶,血清肿瘤标志物常升高,中晚期预后差且癌变率相对高,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全面分析以区分两者并制定诊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方面
结肠炎:不同类型结肠炎临床表现有差异,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常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伴有里急后重,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消瘦等,症状相对较有规律且病程中缓解与复发交替,一般全身症状相对结肠癌较轻,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皮肤等肠外表现。
结肠癌:早期结肠癌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常见症状有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等,粪便表面带血及黏液,晚期可出现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还可有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全身消耗表现相对结肠炎更明显,且症状随病情进展呈进行性加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高,其症状出现可能更隐匿或更易被忽视;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多,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排查。
二、影像学检查方面
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理活检可见黏膜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炎或隐窝脓肿等炎症表现。不同类型结肠炎病理有其特点,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可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结构改变等。
结肠癌:结肠镜下可见肿瘤病灶,形态可为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等,肿瘤表面可有糜烂、溃疡等,病理活检可发现癌细胞,病理类型多样,如腺癌等,病变多为局限性,可通过活检明确肿瘤性质及分型等,有助于与结肠炎鉴别。不同年龄人群结肠镜检查的耐受性等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更谨慎操作及评估风险;有肠道手术史等特殊病史人群结肠镜进镜可能更困难,需特殊处理。
X线钡剂灌肠检查
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黏膜粗乱及颗粒样改变,多发性浅溃疡时表现为管壁边缘毛糙呈毛刺状或锯齿状以及见小龛影,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
结肠癌:结肠癌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腔内肿块,表现为充盈缺损,病变处肠管狭窄,黏膜破坏,溃疡型癌可见较大龛影,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肠道功能等不同,可能影响X线钡剂灌肠检查的图像质量及对疾病的判断,比如长期运动少的人群肠道蠕动可能较慢,影响钡剂分布等。
三、血清学等其他检查方面
肿瘤标志物
结肠炎:部分炎症活动期结肠炎患者血清中一些炎症相关标志物可能升高,如C反应蛋白(CRP)等,但一般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且升高幅度相对结肠癌低。
结肠癌:血清CEA等肿瘤标志物常升高,尤其是晚期结肠癌患者,CEA可作为结肠癌的辅助诊断、术后监测复发等的指标,但需注意其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轻度升高。不同年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基础水平及对其变化的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等情况不同,可能影响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判读;有家族肿瘤病史的人群对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需更密切关注和进一步排查。
四、病程及预后方面
结肠炎:部分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呈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等,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易复发,一般预后相对较好,虽有癌变风险,但总体癌变率低于结肠癌,不同类型结肠炎癌变风险不同,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关的结肠炎癌变风险较高。
结肠癌:结肠癌早期诊断并手术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但中晚期结肠癌预后较差,总体5年生存率等低于结肠炎,且结肠癌一旦发生转移等预后更差,不同年龄患者对手术等治疗的耐受及术后恢复等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后复发等风险可能增加。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以及病程预后等,来鉴别结肠炎和结肠癌,在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以准确区分两者,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