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由心肌缺血缺氧致电生理紊乱引发,老年、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心血管病史者易发生,可致室性早搏等,室颤可致猝死;心力衰竭因心肌收缩力减弱,年龄大、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及既往心衰史者易患,左心衰有呼吸困难等表现,右心衰有下肢水肿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心源性休克因梗死面积超40%致泵血功能受损,年龄大、梗死范围广等易致,表现为血压下降等,死亡率高;心室壁瘤因梗死区心肌坏死纤维化膨出,面积大、治疗不及时及年龄大易致,可致心衰等并发症,瘤内血栓可致栓塞;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因缺血坏死致,累及相关区域、年龄大及病情重者易患,可致二尖瓣反流,重度断裂可致急性左心衰等;栓塞因心室壁瘤内血栓脱落,心室壁瘤形成等易致,不同部位栓塞致相应器官功能障碍,影响预后。
1.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导致电生理紊乱,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例如,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发生改变,容易形成折返激动等异常电活动。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对较高;从生活方式看,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心肌缺血,进而增加心律失常发生几率;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和电生理状态已存在异常,心肌梗死时更易出现心律失常。
表现及危害:可表现为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其中心室颤动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2.心力衰竭
发生机制:心肌梗死会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梗死面积较大时,心脏的泵血功能明显下降。例如,左心室心肌梗死会导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引起肺循环淤血,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则主要引起体循环淤血。
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心脏储备功能越差,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越高;肥胖、长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力衰竭发生可能;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心肌梗死时更容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表现及危害: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肝大等。心力衰竭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耐力,甚至危及生命。
3.心源性休克
发生机制:心肌梗死面积超过左心室面积的40%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心源性休克。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更高;心肌梗死范围广、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会加重病情,增加心源性休克发生几率;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肌梗死时更易出现微循环障碍,促进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表现及危害:患者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4.心室壁瘤
发生机制: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坏死、纤维化,失去收缩功能,在心室压力的作用下向外膨出形成心室壁瘤。
影响因素:心肌梗死面积大、治疗不及时等因素会增加心室壁瘤的发生风险;年龄较大的患者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差,也可能与心室壁瘤的形成有关。
表现及危害: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等并发症。心室壁瘤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事件。
5.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发生机制: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原因导致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断裂。乳头肌主要功能是在心室收缩时牵拉二尖瓣使其关闭,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会导致二尖瓣反流。
影响因素:心肌梗死累及乳头肌相关区域时容易发生此类并发症;年龄较大、心肌梗死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生几率相对较高。
表现及危害:轻度乳头肌功能失调可仅有较轻的二尖瓣反流,重度断裂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等严重表现,危及患者生命。
6.栓塞
发生机制:心室壁瘤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栓塞到其他部位的血管。例如,血栓脱落可栓塞到脑血管引起脑栓塞,导致偏瘫、失语等;栓塞到冠状动脉可引起再次心肌梗死等。
影响因素:心室壁瘤形成、心力衰竭导致血流淤滞等情况会促进血栓形成,增加栓塞风险;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弹性差,栓塞后更易出现严重后果;有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就存在血栓形成倾向,心肌梗死时栓塞风险进一步增加。
表现及危害:不同部位的栓塞会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如脑栓塞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肺栓塞可引起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