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晚上心悸、心慌、失眠怎么回事
老年人出现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心血管系统方面,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房颤在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明显增加,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会致相关症状;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功能亢进致高代谢、交感神经兴奋,甲减致代谢减缓,血糖异常时低血糖或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引发症状;呼吸系统里,COPD患者夜间通气功能下降致缺氧出现不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致血氧下降、缺氧刺激心脏;精神心理因素中,焦虑抑郁状态会有相关躯体症状且影响睡眠,认知功能减退会致睡眠节律紊乱等;其他因素包括药物可能有不良反应及影响睡眠,生活方式不当如睡前劳累、饮刺激性饮品、缺乏运动等也会有影响。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因素
1.心律失常: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易引发心律失常,如房颤等。房颤时心房不规则颤动,会导致心悸、心慌感。临床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房颤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明显增加,心律失常发作时可能影响心脏正常泵血功能,进而引起心慌,还可能干扰睡眠节律导致失眠。
2.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当心肌缺血缺氧时,老年人可出现心悸、心慌症状,且疼痛不适等情况会影响夜间睡眠,导致失眠。有研究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夜间心悸、心慌及失眠的情况,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症状的发生相关。
二、内分泌系统相关因素
1.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可出现心悸、心慌,还可能伴有多汗、烦躁等,影响睡眠导致失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减缓,也可能出现乏力、心悸、情绪低落等,进而影响睡眠。临床数据显示,老年人群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检出率不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与老年人心悸、心慌、失眠有一定关联。
2.血糖异常:夜间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心悸、心慌,还可能伴随出汗、手抖等,严重时会影响睡眠;而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心血管系统调节,导致心悸、心慌,同时睡眠质量也会受影响。研究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出现夜间心悸、心慌及失眠的比例相对较高,血糖的波动情况与这些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呼吸系统相关因素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老年人COPD患者,夜间睡眠时通气功能进一步下降,机体缺氧,可反射性引起心脏方面的不适,出现心悸、心慌,并且缺氧、呼吸困难等会干扰睡眠,导致失眠。COPD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夜间低氧血症的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显示其与心悸、心慌、失眠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老年人患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时,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引起机体缺氧,刺激心脏,出现心悸、心慌,长期缺氧及睡眠中断也会造成失眠。有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病率不低,该病症与老年人心悸、心慌、失眠存在密切联系。
四、精神心理因素
1.焦虑抑郁状态: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社会角色变化等因素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时会有紧张不安、心悸、心慌感,抑郁时可能伴随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也可能出现躯体症状如心悸等,而这些精神心理问题都会影响睡眠,导致失眠。临床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中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常见,焦虑抑郁状态与心悸、心慌、失眠的发生有显著关联,约有相当比例的老年心悸、心慌、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2.认知功能减退: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时,可能出现睡眠节律紊乱等情况,同时也可能伴随一些躯体不适的感知,如心悸、心慌,进而影响睡眠质量。随着年龄增加,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上升,其与老年人心悸、心慌、失眠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认知功能的变化会通过影响睡眠调节等机制参与这些症状的产生。
五、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心悸等不良反应,如降压药中的β受体阻滞剂,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心动过缓等引发心悸;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能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同时,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影响睡眠,如某些平喘药可能有中枢兴奋作用导致失眠等。
2.生活方式:老年人如果睡前过度劳累、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刺激性饮品,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不佳又可能加重心悸、心慌的感觉。另外,缺乏适当运动也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和睡眠质量,导致相关症状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