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和荨麻疹是一回事吗
湿疹与荨麻疹是不同的皮肤病症,在定义与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有渗出倾向,慢性期苔藓样变,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及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靠病史等诊断,治疗分不同期且婴幼儿需特殊处理;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风团为主易消退又反复,发病与肥大细胞介质释放相关,依风团等诊断,治疗先除因,用抗组胺药,严重时需急救且特殊人群用药谨慎。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其皮疹表现多样,常对称分布,瘙痒剧烈。不同部位的湿疹有不同特点,如手部湿疹可因接触外界刺激物而加重;面部湿疹可能与化妆品等接触有关。从年龄角度看,婴幼儿湿疹较为常见,好发于头面部,初起为红斑,逐渐出现丘疹、水疱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易反复发生新的皮疹。典型表现为风团,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可呈红色或白色,伴有明显瘙痒。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方面,接触某些过敏原(如食物、药物、花粉等)、感染等都可能诱发,例如食用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后可能迅速出现荨麻疹。
二、发病机制
湿疹: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内部因素(如遗传因素、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等)和外部因素(如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等)相互作用有关,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遗传因素在湿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神经精神因素如长期紧张、焦虑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系统,从而诱发或加重湿疹。
荨麻疹:多数是由肥大细胞依赖性和非肥大细胞依赖性介质释放,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发病。肥大细胞依赖性机制主要是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该抗体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抗体结合,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荨麻疹。非肥大细胞依赖性机制则是通过激肽、补体等其他途径引起炎症介质释放,例如感染、物理刺激(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等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而引发荨麻疹。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等进行诊断。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较单一,去除接触物后易痊愈;还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常先有瘙痒,后出现苔藓样变,皮疹多分布于颈部、肘膝关节伸侧等部位,苔藓化明显。在年龄方面,婴幼儿湿疹与特应性皮炎有一定关联,诊断时需考虑其特殊的皮肤特点和家族过敏史等情况。
荨麻疹:根据典型的风团表现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较易诊断,但需要寻找病因,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过敏原检测等。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皮疹为纺锤形的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病程相对较长;还需与多形红斑鉴别,多形红斑皮疹呈多形性,有靶形红斑等表现,常伴有黏膜损害等。
四、治疗原则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治疗包括避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等;穿着宽松棉质衣物等。药物治疗根据分期不同而有所差异,急性期无渗出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对于婴幼儿湿疹,由于其皮肤薄嫩,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且要注意保湿,保湿剂可长期使用,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
荨麻疹:治疗首先是去除病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治疗感染等。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有镇静作用,适用于夜间瘙痒明显者,但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作用相对持久,嗜睡等不良反应较轻。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如出现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时,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在特殊人群中,如妊娠期荨麻疹患者,应谨慎使用药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等可能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