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鼻痒鼻塞流鼻涕打喷嚏
过敏性鼻炎有鼻痒、鼻塞等症状,诱发因素包括过敏原和个体易感性,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非药物干预有避免接触过敏原、鼻腔冲洗等,药物治疗有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表现
过敏性鼻炎出现鼻痒、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鼻痒是因鼻黏膜受到过敏原刺激,神经末梢受激惹所致;鼻塞是鼻黏膜水肿、鼻甲肿胀引起;流鼻涕多为清水样涕,是鼻黏膜分泌亢进的表现;打喷嚏则是鼻黏膜受刺激后的一种防御性反射。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揉鼻子等,这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及鼻黏膜更敏感有关;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症状有变化,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影响鼻黏膜状态相关;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烟草刺激会加重鼻黏膜炎症,使症状更明显;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高,且症状可能更顽固。
二、过敏性鼻炎的诱发因素
(一)过敏原方面
1.吸入性过敏原:常见的有花粉,在花粉传播季节,空气中大量花粉颗粒被吸入鼻腔,就易引发过敏反应;尘螨也是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尘螨存在于灰尘、被褥、沙发等处,微小的尘螨排泄物等可成为过敏原;还有真菌孢子,在潮湿环境中易滋生,接触后可诱发过敏。
2.食入性过敏原:某些食物可引起过敏,如牛奶、鸡蛋、鱼虾等,进食后通过消化道吸收相关过敏原成分,进而引发鼻部过敏症状。
(二)个体易感性
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鼻炎患者,个体遗传了相关过敏基因,就更易发生过敏性鼻炎。同时,自身免疫状态也有影响,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时,对原本无害的过敏原过度反应,导致鼻黏膜出现炎症反应。
三、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发因素等,比如是否在特定季节、接触特定物质后症状加重,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为过敏性鼻炎。
(二)体格检查
检查鼻黏膜情况,看是否有苍白、水肿等表现,还可检查鼻腔分泌物等。
(三)实验室检查
1.皮肤点刺试验: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在15分钟内出现皮肤红肿与发痒的反应,通过观察反应判断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液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的水平,若特异性IgE升高,提示患者对相应过敏原过敏。
四、过敏性鼻炎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1.花粉季节防护: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若需外出可佩戴专业的防花粉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洗鼻腔、更换衣物,减少花粉残留。
2.尘螨控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经常打扫房间,使用防尘螨的床上用品,如防尘螨的被套、枕套等,室内湿度保持在50%以下,因为尘螨喜欢潮湿环境,这样可降低室内尘螨数量。
3.食物过敏原规避: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后,严格避免食用该食物,同时要注意食品标签,防止误食含有过敏原的食物。
(二)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等,减轻鼻黏膜水肿,缓解鼻痒、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一般每天可进行1-2次鼻腔冲洗,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呛咳等情况发生。
五、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仅列药物名称)
(一)抗组胺药
如氯雷他定等,可缓解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但儿童使用需谨慎,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合理选择。
(二)鼻用糖皮质激素
像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能减轻鼻黏膜炎症,缓解鼻塞、鼻痒等症状,但长期使用需关注可能的副作用,儿童使用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例如孟鲁司特钠等,对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有一定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在非药物干预方面,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意揉鼻子等;在药物选择上,要严格遵循医生建议,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使用鼻腔冲洗等方法时要耐心指导,确保操作安全。
(二)孕妇
孕妇患过敏性鼻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非药物干预是首选,如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若必须用药,要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过敏性鼻炎,要注意环境的舒适,避免接触寒冷空气等刺激,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其身体机能状况,关注药物可能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用药前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