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与类风湿关节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风湿热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有全身症状、关节炎、心脏炎等表现,链球菌感染指标等可异常,治疗需消除链球菌感染等;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任何年龄可发病女性多见,有关节及全身等表现,自身抗体等可异常,治疗有药物、免疫净化、手术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1.风湿热: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显著,发病前通常有链球菌咽峡炎等前驱感染病史,生活环境拥挤等因素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等可能是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1.风湿热:
全身症状:起病前1-3周常有链球菌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可持续数周。
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受累为主,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一般不会导致关节畸形。
心脏炎:是风湿热最严重的表现,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心包,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等,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斑疹,边缘稍隆起,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皮下结节:多为豌豆大小的硬结,质硬、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常见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
2.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表现:早期多为手指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僵硬,晨起明显,活动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出现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状畸形等。
全身症状:可有低热、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关节外表现: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还可出现肺间质病变、类风湿血管炎等。
三、实验室检查
1.风湿热:
链球菌感染指标: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急性期反应物: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反应活跃。
自身抗体:抗心肌抗体等可能阳性。
2.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较高,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
急性期反应物:血沉、C反应蛋白可升高,反映疾病的活动度。
血常规: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无明显异常。
四、影像学检查
1.风湿热:一般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心脏炎时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心肌病变等。
2.类风湿关节炎: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可见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消失、关节畸形等;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滑膜病变、骨髓水肿等敏感性较高。
五、治疗原则
1.风湿热:
消除链球菌感染: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
抗风湿治疗:常用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以减轻炎症反应。
对症治疗:针对心脏炎等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如出现心力衰竭时需进行抗心衰治疗。
2.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生物制剂等,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
免疫净化治疗:如血浆置换等,适用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手术治疗:晚期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功能时可考虑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风湿热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治疗时需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使用水杨酸制剂时需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等;类风湿关节炎儿童患者在治疗中要关注药物对骨骼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生长指标。
2.老年患者:老年风湿热患者多伴有心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脏器功能的影响;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畸形可能更严重,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同时要注意术后康复护理。
3.女性患者:类风湿关节炎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用药需谨慎,某些抗风湿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风湿热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也需密切监测病情,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