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斜视
斜视是一种眼外肌疾病,分为共同性和非共同性斜视。成因有先天因素及后天的眼部疾病、全身疾病、屈光不正等。临床表现有外观两眼位置不对称、视觉功能异常。诊断靠眼科检查的视力、眼位、眼球运动、验光等。治疗分非手术的矫正屈光不正、弱视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要孕期保健、婴幼儿期观察及避免不良用眼习惯。
一、斜视的成因
先天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育异常,比如遗传因素可能导致眼外肌的解剖结构或神经支配出现先天性缺陷,从而引发斜视,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可能与家族遗传史相关,如果家族中有斜视患者,新生儿出现斜视的风险相对较高。
后天因素:
眼部疾病:某些眼部疾病会引发斜视,如先天性白内障,混浊的晶状体影响了光线的正常传导和视网膜成像,为了看清物体,双眼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运动,逐渐发展为斜视;另外,眼部的肿瘤也可能压迫眼外肌,导致眼球运动异常,进而引起斜视。
全身疾病:一些全身疾病也可能与斜视有关,例如脑部的病变,像肿瘤、出血等,会影响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或神经传导通路,使得眼外肌的运动失去正常的神经调控,从而引发斜视;此外,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眼外肌容易出现无力的情况,也可能导致斜视的发生。
屈光不正:高度屈光不正的人群容易出现斜视,比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看近处物体时需要高度调节,同时会伴有过度的集合,长时间如此可能导致内斜视;而高度近视的人看远处物体不清,更多使用单眼注视,也可能引发斜视。
二、斜视的临床表现
外观表现:患者两眼的位置不对称,一只眼可能向内、向外、向上或向下偏斜。例如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一只眼睛会向鼻侧偏斜;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则表现为一只眼睛向颞侧偏斜。
视觉功能异常:斜视会影响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患者可能出现立体视觉缺失或降低的情况,这对于需要精确立体视觉的工作,如驾驶、精细手工操作等会造成很大影响。同时,长期的斜视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弱视,即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因为斜视会使双眼看到的图像不一致,大脑为了消除这种干扰,会抑制斜视眼的视觉输入,从而影响该眼的视觉发育。
三、斜视的诊断
眼科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弱视等问题。
眼位检查:包括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角膜映光法是通过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来初步判断眼位,若反光点位于角膜中央,则眼位基本正常,若反光点偏离中央,则提示有斜视;遮盖-去遮盖试验可以判断是恒定性斜视还是间歇性斜视,以及斜视的类型。
眼球运动检查:检查眼球向各个方向的运动情况,了解眼外肌的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眼球运动受限的情况。
验光检查:准确测量患者的屈光不正度数,对于因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四、斜视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矫正屈光不正:如果斜视是由屈光不正引起的,首先需要进行屈光矫正,佩戴合适的眼镜,使双眼能够获得清晰的图像,从而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例如对于因高度远视导致的内斜视,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后,眼位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
弱视治疗:对于合并弱视的斜视患者,需要进行弱视治疗。常见的弱视治疗方法包括遮盖疗法,即遮盖健眼,强迫斜视眼注视,促进斜视眼的视觉发育;还有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刺激训练,提高斜视眼的视力和双眼视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斜视度数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长度或附着点的位置,来矫正眼球的位置,使双眼能够恢复正常的注视功能。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建议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进行手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通常儿童在3-6岁是手术的较好时机,但具体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
五、斜视的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同时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胎儿眼部发育的问题。
婴幼儿期观察: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幼儿的眼部情况,在婴幼儿2-3个月时,观察其是否能够注视物体,6个月时观察是否有双眼协调注视的能力,若发现婴幼儿有眼球偏斜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其到眼科就诊。
避免不良用眼习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同时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视力问题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