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灼热感等症状,发病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全球患病率高,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依据罗马Ⅳ标准诊断,对儿童、女性、老年人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如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灼热感等,但经检查未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主要症状表现
1.餐后饱胀不适:进食正常食量后,很快就感到胃部饱胀,感觉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胃内。例如,吃一小碗米饭就觉得整个上腹部胀满,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可能数小时。
2.早饱感: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胀感,不能完成正常餐量的进食。比如,吃几口菜就觉得已经很饱,无法再继续吃饭。
3.上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不一,可能为轻度疼痛,也可能较为剧烈。疼痛与进食的关系不固定,有的患者进食后疼痛加重,有的则在空腹时疼痛。
4.上腹灼热感:上腹部有灼烧样的感觉,类似于烧心,但又不完全相同,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其他症状伴随。
三、发病机制
1.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较为常见,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起餐后饱胀等症状。例如,通过胃排空检测可以发现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速率减慢。此外,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也是重要因素,如十二指肠-胃反流等情况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引发不适症状。
2.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胃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是正常量的胃内容物,也会让患者感觉过于胀满。例如,对胃内压力变化的感知比正常人更敏感,轻微的胃扩张就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
3.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率可能相对较高。心理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4.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影响胃的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并不是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发病还与个体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流行病学特点
1.人群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较高,不同地区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和男性均可发病,但在某些研究中发现,女性可能相对更易患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不同年龄段中,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中青年较为常见,但儿童和老年人也可患病。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过度节食或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等,这些因素都可能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五、诊断标准
1.罗马标准: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标准进行诊断。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症状,如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灼热感等,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诊断标准。
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器质性病变,如溃疡、肿瘤等;或虽有上述病变,但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症状。
排除肝胆胰等其他器官的器质性疾病。
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史等。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家长应注意调整儿童饮食,保证饮食规律,避免让儿童食用过多零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精神紧张而诱发或加重病情。
2.女性: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症状有所波动。在日常生活中,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同时,注意经期的身体保健,饮食上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胃肠道功能。
3.老年人: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胃肠道功能减退、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要充分考虑到合并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老年人要注意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