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体内产生针对皮肤和黏膜桥粒芯糖蛋白的自身抗体致棘层细胞松解形成水疱和大疱。其临床特点包括皮肤出现松弛性水疱和大疱、尼氏征阳性,黏膜损害常见且可能为首发症状,病情慢性进行性发展、缓解与复发交替。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及有其他病史患者患病后有不同影响和注意事项。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尼氏征及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检查,需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疾病鉴别。治疗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护理防感染)、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以及定期病情监测并调整方案。
一、基本概述
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体内产生针对皮肤和黏膜桥粒芯糖蛋白的自身抗体,导致棘层细胞松解,形成水疱和大疱。
二、临床特点
1.皮肤损害:典型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和大疱,疱壁薄,易破溃,形成糜烂面,且不易愈合,常伴有渗出和结痂。水疱尼氏征阳性,即轻压水疱顶部,水疱可向周围扩展;推压外观正常的皮肤,可使表皮与真皮分离。皮肤损害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头面、颈、胸背、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较为常见。
2.黏膜损害:黏膜损害较为常见且往往是首发症状,可累及口腔、咽喉、食管、眼、外阴等部位。口腔黏膜受累时,表现为水疱、糜烂和疼痛,影响进食和吞咽;眼部黏膜受累可导致结膜炎、角膜炎等,引起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
3.病情发展:寻常型天疱疮起病隐匿,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少数几个水疱或黏膜损害,随后逐渐增多、扩大,可泛发全身。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病情较轻,经治疗后可得到有效控制;而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消瘦等,甚至可因继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4.病程特点:病程呈慢性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病情缓解期,皮肤和黏膜损害可逐渐愈合,但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如感染、劳累、精神紧张、药物等,病情容易复发。
三、特殊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寻常型天疱疮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由于其皮肤和黏膜较为娇嫩,水疱和糜烂面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发生感染。儿童可能因疼痛而出现哭闹、拒食等情况,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家长应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继发感染。在治疗方面,应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患寻常型天疱疮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此外,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差,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孕期或生理期可能会出现病情波动。孕期患者需要特别关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生理期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而导致病情加重,在此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从事户外工作、接触紫外线较多的人群,皮肤损害可能会加重,应注意做好防晒措施。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病情容易复发或加重,应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缓解压力。
5.有其他病史患者: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患寻常型天疱疮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兼顾原发病的治疗,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原发病的药物。同时,这类患者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应加强防护。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尼氏征阳性,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棘层细胞松解、免疫荧光检查发现表皮细胞间IgG和(或)C3沉积,一般可以明确诊断。但需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重症多形红斑等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对皮肤和黏膜损害进行护理,预防感染。
2.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寻常型天疱疮的一线药物,免疫抑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减少激素用量,提高疗效。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对部分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病情监测: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