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是心率超出正常范围的心律失常,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60-100次/分钟,超100次/分钟可考虑。分为窦性、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诱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处理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心动过速的分类及特点
窦性心动过速:由窦房结发起的心率加快。多因生理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引起,此时去除诱因后心率可恢复正常;也可见于病理因素,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疾病状态下,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或病理反应的表现。
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其特点是突发突止,发作时心率可突然增快至150~250次/分钟,患者可有心悸、胸闷等不适,可由情绪激动、疲劳等诱发,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也可发作。
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的心动过速,相对较为严重。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梗死等,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药物中毒等情况,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导致晕厥、休克甚至猝死。
心动过速的诱因及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运动、情绪等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而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减退等原因,若出现心动过速更需警惕是否存在心脏本身病变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例如,老年人心动过速可能与冠心病、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相关。
性别因素:一般情况下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的心动过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出现心率波动,相对更容易出现生理性的心率增快情况,但也需排除病理因素导致的心动过速。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包括心动过速。
病史因素: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缺氧进而影响心率)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心动过速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更为复杂。
心动过速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动过速最常用的方法,可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如通过心电图能区分是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还是室性心动过速等,心电图可记录到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以及各波段的变化情况。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对于发作不频繁的心动过速患者,可通过佩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从而明确诊断。
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心动过速;血液检查可了解电解质情况、甲状腺功能等,协助寻找心动过速的病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伴有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
心动过速的处理原则
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动过速:如因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一般休息、平复情绪后可自行缓解,通常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但要注意避免频繁接触此类诱因。
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动过速:对于由基础疾病引起的心动过速,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需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进行治疗,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用量),但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综合判断后制定方案。
特殊人群心动过速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心动过速需特别谨慎,首先要排除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哭闹等。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如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动过速,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心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心动过速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器官的供血,所以一旦发现儿童心率异常增快,应尽快就诊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动过速时,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下降等特点,更要重视。要全面评估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同时要注意心动过速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如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等,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恰当治疗。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心动过速时,要考虑到妊娠本身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胎儿的安全。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相关检查,区分是生理性适应变化还是病理性原因导致的心动过速,治疗时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