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区别
胃溃疡主要发生在胃角、胃窦小弯等部位,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在十二指肠球部;两者发病与胃酸胃蛋白酶作用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溃疡进食后痛、十二指肠溃疡空腹或夜间痛,均有其他症状;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需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Hp阳性者需根除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有差异。
发病机制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两者都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胃酸分泌过多是重要因素,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下激活,对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产生自身消化作用。但胃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可能正常或低于正常,主要是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损伤难以修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存在胃酸分泌过多,过多的胃酸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引发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两者共同的重要致病因素。Hp可定植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破坏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在胃溃疡中,Hp感染率较高;十二指肠溃疡中Hp感染率更高,约9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伴有Hp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感染Hp后发生溃疡的概率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儿童感染Hp后发生溃疡的风险相对成人较低,但随着年龄增长,感染Hp后发生溃疡的可能性增加。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可能增加Hp感染风险,进而增加患溃疡的可能。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患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明显高于无感染人群。
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
胃溃疡:疼痛多在进食后不久出现,大约进食后1-2小时开始,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具有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疼痛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哭闹、腹痛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疼痛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无特异性。生活方式方面,若进食不规律,疼痛可能加重。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在应激状态下(如重大疾病、精神紧张等)疼痛可能加剧。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空腹时发生,如餐前1-3小时左右,进食后可缓解,具有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可能在夜间痛醒。儿童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疼痛表现也多样,可能以腹部不适、哭闹等为主。女性患者在特殊时期对疼痛的敏感度可能有个体差异。生活方式上,饥饿、熬夜等可能诱发疼痛。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在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时易复发疼痛。
其他症状
胃溃疡:可能伴有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出现出血等严重症状的概率不同,老年患者相对更高,因为老年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差,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女性患者在怀孕等特殊时期,若胃溃疡发作,症状可能因身体变化而有所不同。
十二指肠溃疡:也可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出血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但相对胃溃疡来说,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导致休克等严重情况的概率可能相对低一些。不同年龄人群在出现其他症状时的表现程度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对腹胀、反酸等症状的表述不如成人清晰。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
胃溃疡: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的溃疡病灶,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覆盖白苔或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不同年龄患者的溃疡病灶特点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溃疡可能相对较浅等。女性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时,需注意特殊时期的影响,如避免在生理期进行,防止感染等。
十二指肠溃疡:胃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可见溃疡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覆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等。对于儿童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镜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幽门螺杆菌检测
两者都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活检等方法检测Hp。尿素呼气试验无创,适合各年龄人群,但儿童需注意服用试剂的配合情况。女性患者在检测时无特殊性别相关禁忌,有Hp感染史的患者复查时可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都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等。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消化的饮食;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细软,避免粗糙食物刺激溃疡面。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要尤其注意饮食的温和性。
药物治疗:都可能用到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情况。对于Hp阳性的患者,都需要进行Hp根除治疗,常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儿童患者Hp根除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老年患者在进行Hp根除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