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的关系
过敏性鼻炎与鼻窦炎在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上关系密切。解剖上鼻腔与鼻窦黏膜连续,鼻炎易致鼻窦开口阻塞引发鼻窦炎;发病机制均涉免疫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起重要作用;临床表现相互影响,鼻炎可致鼻窦炎症状加重,两者都有全身症状且鼻窦炎全身症状更明显;诊断需综合鼻内镜和CT检查,治疗都需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有共性且需根据情况综合治疗,儿童治疗更需谨慎。
一、解剖结构上的关联
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在解剖学上关系密切。鼻腔和鼻窦黏膜是连续的,鼻腔炎症可蔓延至鼻窦。鼻窦的开口与鼻腔相通,当过敏性鼻炎发生时,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容易导致鼻窦开口阻塞,进而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使鼻窦内易发生炎症反应,引发鼻窦炎。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处于高反应状态,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引起鼻黏膜水肿,使得鼻窦口的正常解剖结构被破坏,影响鼻窦分泌物的排出。
二、发病机制的相通性
1.免疫炎症反应:两者均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过敏性鼻炎主要是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IgE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起鼻黏膜的过敏症状。而鼻窦炎的发生也有炎症细胞的参与,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鼻窦黏膜,释放炎症因子,导致鼻窦黏膜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合并鼻窦炎的比例较高,就是因为两者的免疫炎症机制相互关联,过敏性鼻炎的炎症状态容易波及鼻窦。
2.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在两者发病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在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其释放的颗粒蛋白等物质可损伤鼻黏膜上皮细胞,加重炎症反应。而在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黏膜中,也存在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这些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会导致鼻窦黏膜的水肿、渗出等炎症改变。例如,有研究通过鼻黏膜活检发现,过敏性鼻炎合并鼻窦炎患者的鼻黏膜和鼻窦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高于单纯过敏性鼻炎患者。
三、临床表现的相互影响
1.鼻部症状: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鼻塞等症状。而鼻窦炎除了有鼻塞、流涕症状外,流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鼻塞程度可能更重,还可能伴有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当过敏性鼻炎患者出现鼻窦开口阻塞时,其鼻塞、流涕等症状会加重,且流涕性质可能从清水样涕转变为黏脓涕,这是因为鼻腔炎症波及鼻窦后,鼻窦内出现了脓性分泌物。例如,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更容易并发鼻窦炎,表现为在原有鼻痒、喷嚏等症状基础上,出现发热、头痛、流脓涕等鼻窦炎相关症状。
2.全身症状:两者都可能伴有全身症状。过敏性鼻炎严重时可出现头痛、乏力等,而鼻窦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如发热、畏寒、食欲减退、周身不适等。这是因为鼻窦炎时鼻窦内的炎症刺激更广泛,炎症产物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过敏性鼻炎合并鼻窦炎时,全身症状可能更为突出,需要更加关注和积极治疗,以避免炎症进一步扩散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四、诊断与治疗上的联系
1.诊断方面: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情况。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观察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情况,了解鼻腔是否有水肿、分泌物等过敏性鼻炎表现,以及鼻窦开口是否阻塞、鼻窦黏膜是否有充血、脓性分泌物等鼻窦炎表现。鼻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鼻窦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鼻窦黏膜增厚、窦腔积液等鼻窦炎特征性改变,同时也能辅助判断过敏性鼻炎导致鼻窦病变的程度。例如,对于长期反复发作鼻塞、流涕的患者,无论是怀疑过敏性鼻炎还是鼻窦炎,都需要进行鼻内镜和CT检查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2.治疗方面:治疗上两者有共同的原则。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预防鼻窦炎的发生或加重。对于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在减轻鼻腔炎症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情况。而对于鼻窦炎的治疗,除了使用抗生素(如存在细菌感染时)、鼻用糖皮质激素外,鼻腔冲洗等措施也很重要,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的分泌物,减轻炎症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治疗,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选择治疗药物和方法时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过敏原接触、鼻腔冲洗等,当需要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