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是什么意思
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等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包括Hp感染、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年龄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贫血相关表现等,诊断靠胃镜和病理活检,治疗要针对病因及对症,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定期随访。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等病变。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腌制、烟熏、高盐食物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持续刺激,增加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
3.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总数减少、泌酸腺萎缩、胃酸分泌降低,进而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引发巨幼细胞贫血等并发症。此类型在欧美国家相对多见,在我国相对较少。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患萎缩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5.其他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也可能损伤胃黏膜,诱发萎缩性胃炎。
二、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表现,症状可因进食不同性质的食物而有所差异,例如进食辛辣食物后可能会使上腹部不适症状加重。
2.贫血相关表现: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若存在维生素B吸收障碍,可能会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仅在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时被发现。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呈灰色或灰绿色,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皱襞变细平坦等表现。同时可在病变部位取多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胃黏膜的病理改变情况。
2.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萎缩性胃炎及判断其严重程度、有无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等变化,来确定是否存在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情况。
四、治疗与管理
1.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治疗:如果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根除Hp,一般疗程为10-14天。
调整饮食习惯: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腌制、烟熏、高盐食物,戒烟限酒,规律饮食,少食多餐,以减轻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停用损伤胃黏膜药物:如果是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引起,应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停用或更换药物。
2.对症治疗
消化不良治疗: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改善腹胀、嗳气等症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保护胃黏膜。
贫血治疗: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维生素B缺乏导致贫血时,需补充维生素B,可通过肌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补充。
3.定期随访: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情况的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活检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有无癌变倾向等。一般建议轻度萎缩性胃炎患者1-2年复查一次胃镜,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半年到1年复查一次胃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在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时,要考虑到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更差,更需严格注意饮食调理,规律随访胃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2.儿童患者:儿童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对于Hp感染的儿童,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且要注意药物的儿童适用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家长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儿童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等。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时,除了遵循一般的治疗原则外,要注意在用药等方面可能受到的特殊影响,如某些药物对月经周期等的影响,但这也需在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后进行个体化处理。同时,女性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如饮食、作息等方面也需重视,以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