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跟风湿有什么区别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等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炎症等,表现为血尿酸升高等,急性发作关节剧痛等,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升高等,治疗分急性抗炎止痛及间歇期慢性降尿酸等;风湿泛指影响骨等的一组疾病,病因多样,类风湿关节炎等表现各异,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因疾病不同而异,治疗需依具体疾病个体化,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联合用药等,风湿热抗感染抗风湿等,骨关节炎减轻体重等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性肾脏病变等。发病机制主要是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有高嘌呤饮食等生活方式诱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
2.风湿:是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组疾病。其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行性、地理环境性、遗传性等。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好发于中年女性,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感染等)有关;而风湿热多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
二、临床表现
1.痛风:急性发作时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膝等关节。发作呈自限性,数天或2周左右可自行缓解,间歇期可无症状,但如未规范治疗,会频繁发作,进而出现痛风石,痛风石常见于耳廓、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等部位,还可导致尿酸性肾病等肾脏病变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
2.风湿:不同类型风湿性疾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常累及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等,还可伴有晨僵(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持续时间常超过1小时)、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风湿热除了关节炎表现(多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外,还可有心脏炎(如心悸、胸闷等)、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病等表现;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压痛、僵硬、肿大、畸形和功能障碍,好发于负重较大的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
三、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1.痛风: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升高,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关节腔穿刺或痛风石活检可见针状尿酸盐结晶。影像学检查方面,急性发作期关节超声可见关节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等;慢性期或有痛风石形成时,X线检查可见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
2.风湿:不同疾病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不同。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等。风湿热实验室检查可见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心脏炎相关检查可有心电图异常等。骨关节炎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指标异常,影像学可见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骨赘形成等。
四、治疗原则
1.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抗炎止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需降尿酸治疗,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同时需注意低嘌呤饮食,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对于有痛风石且影响关节功能或压迫周围组织的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需提醒患者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用药时需监测肝肾功能;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选择降尿酸药物时需谨慎,如苯溴马隆禁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2.风湿:治疗需根据具体疾病制定个体化方案。类风湿关节炎强调早期联合用药,常用药物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生物制剂等,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风湿热需积极抗感染(使用青霉素等)、抗风湿治疗(常用阿司匹林等)。骨关节炎治疗包括减轻体重、避免过度劳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等,必要时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儿童风湿热患者抗感染治疗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老年风湿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