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小儿心力衰竭需综合多方面诊断,病史有基础疾病(先心病、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等)和家族遗传史;症状婴儿期有喂养困难、呼吸急促、体重不增,幼儿及儿童期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体征有心脏体征(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奔马律、心脏扩大)和肺部体征(湿性啰音)、肝大;辅助检查有超声心动图(明确结构、评估功能、观察心室壁运动)、实验室检查(BNP等、血常规、生化检查),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综合判断,高危小儿需密切观察早期诊断。
一、病史方面
1.基础疾病史: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是小儿心力衰竭常见的基础,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这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会使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逐渐引发心力衰竭;心肌病也是重要病因,某些遗传性心肌病或感染等因素导致的心肌病可影响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而引发心力衰竭;还有严重的心律失常病史,如持续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此外,有严重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等病史也可能诱发小儿心力衰竭,例如重症肺炎导致机体缺氧、代谢紊乱,影响心脏功能;重度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加倍工作以满足机体氧供需求,长期可引发心力衰竭。
2.家族遗传史:某些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相关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小儿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可能增加,需在诊断时详细询问家族史情况。
二、症状与体征方面
1.症状
婴儿期:喂养困难是常见表现,婴儿吸吮无力,吃奶时间明显延长,且易疲劳,吃奶过程中常需停顿休息;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可增快,超过60次/分钟,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体重不增,由于心力衰竭时机体代谢紊乱,营养物质利用和吸收受到影响,同时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幼儿及儿童期: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安静时可能仅表现为呼吸稍快,活动时则明显气促,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即患儿被迫采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乏力,患儿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本能完成的活动现在稍一活动就感到疲倦;水肿,初期多表现为眼睑、颜面等部位的轻度水肿,晨起时较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累及全身,这是由于心力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液潴留。
2.体征
心脏体征:心率增快,婴儿心率常超过160次/分钟,幼儿及儿童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且不能用发热、哭闹等原因解释;心音低钝,可闻及奔马律,这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肌顺应性下降所致;心脏扩大,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脏各腔室增大,反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肺部体征: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是因为肺循环淤血,肺泡和支气管内有渗出液,听诊时可听到湿啰音,啰音的分布可因淤血程度而异,严重时可满布双肺;肝大,是右心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较硬,边缘钝,有压痛,通过触诊可发现肝脏肋下增大,婴儿可超过2cm,幼儿及儿童可超过1cm。
三、辅助检查方面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小儿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手段。可明确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的畸形部位和程度;评估心脏功能,通过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来判断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儿童LVEF应大于55%,若LVEF降低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受损;还可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心肌病变时心室壁运动可出现异常,如运动减弱、不协调等。
2.实验室检查
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BNP在心力衰竭时会升高,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NT-proBNP的临床意义与BNP相似,但其半衰期更长,更便于检测。在小儿心力衰竭时,BNP或NT-proBNP水平会明显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指标。
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贫血时血红蛋白降低,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这些情况都可能与小儿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相关。
生化检查:可检测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可影响心肌收缩和传导功能,肝肾功能异常也可能与心力衰竭导致的脏器灌注不足有关。例如,心力衰竭时肾脏灌注减少,可出现肾功能轻度异常,表现为血肌酐升高等。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典型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必须全面分析才能准确诊断小儿心力衰竭,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史、家族遗传史等高危因素的小儿,更要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心力衰竭的迹象,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