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和湿疹的区别
过敏与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过敏原检测诱发因素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过敏是机体对变应原的过度免疫反应,症状多样,有明确过敏原及相应检测治疗方式;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表皮真皮浅层炎症,皮肤表现多形、伴剧烈瘙痒、易复发,诱发因素复杂,治疗分一般、局部、系统治疗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处理有差异,生活中需分别注意相关事项。
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实质危害的物质(变应原)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当变应原进入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如IgE),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就会引发一系列过敏症状。例如,接触花粉后,花粉作为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内在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等)和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接触过敏原、刺激物等)相互作用。内在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湿疹,外在因素则诱发湿疹的发作,其炎症反应是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炎症介质参与的结果。
临床表现
过敏:过敏症状多样,可累及不同器官系统。皮肤过敏表现为红斑、风团、瘙痒等,如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的红斑、肿胀,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呼吸道过敏可引起鼻塞、流涕、咳嗽、喘息等,像过敏性鼻炎会出现反复发作的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消化道过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为局部轻微不适,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湿疹:湿疹的皮肤表现具有多形性,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以红肿和渗出减轻、结痂、鳞屑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苔藓样变。湿疹通常伴有剧烈瘙痒,瘙痒程度往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搔抓等刺激可使病情加重,且湿疹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湿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的皮肤,不同部位的湿疹表现略有差异,如手部湿疹常因接触外界刺激物而加重,阴囊湿疹则瘙痒剧烈等。
过敏原检测与诱发因素
过敏:过敏原检测方法有体内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斑贴试验等)和体外检测(如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食入性过敏原(牛奶、鸡蛋、鱼虾等)、接触性过敏原(化妆品、金属饰品、某些植物等)。过敏的诱发具有明确的变应原接触史,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后症状迅速复发或加重。
湿疹:湿疹的诱发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内在因素如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湿疹或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个体发生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时更易发生湿疹。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干燥的空气、寒冷或炎热的气候等)、接触刺激性物质(肥皂、洗涤剂、某些化学物质等)、接触过敏原(虽不如过敏反应中过敏原那样明确的触发,但某些过敏原也可能诱发湿疹发作)等。湿疹的诱发因素相对较难明确单一的触发因素,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治疗原则
过敏:治疗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预防过敏复发的关键。对于过敏症状的缓解,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H1受体拮抗剂,能拮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作用,减轻过敏引起的瘙痒、皮疹等症状。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素等。
湿疹: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治疗包括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避免过度清洗皮肤、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等。局部治疗根据湿疹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无渗出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焦油类制剂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封包治疗等。系统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但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不同年龄人群在过敏和湿疹的表现及处理上有差异,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等因素,湿疹相对更为常见,且在处理时需更加注重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儿童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等原因,过敏或湿疹的发生及恢复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等因素。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个体的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湿疹等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方面,过敏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湿疹患者需注意皮肤保湿、避免搔抓等不良刺激。有过敏或湿疹病史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更加留意相关诱发因素,做好预防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