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伴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胃炎,病因包括应激、药物、酒精等,临床表现有出血、腹痛,诊断靠胃镜和病史采集,治疗需针对病因并止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常伴有出血,也被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或应激性溃疡。
二、病因
1.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等,机体在严重创伤状态下,会启动应激反应,导致胃黏膜的血流减少、黏液分泌减少等,从而引发胃黏膜的糜烂和出血。例如,严重烧伤患者由于应激状态,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发生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
大手术:手术创伤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使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保护功能。比如,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颅内病变(Cushing溃疡):当患者患有脑血管意外等颅内病变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同时胃黏膜血流减少,进而引发胃黏膜的糜烂和出血。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和出血。
2.药物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起胃黏膜的糜烂和出血。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生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增加。
抗凝剂:如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影响凝血功能,当胃黏膜发生损伤时,容易引起出血症状,进而可能导致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
3.酒精: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同时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和出血。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的几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三、临床表现
1.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呕血,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出现头晕、心慌、乏力、血压下降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在大量饮酒或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出现呕吐鲜血或排出柏油样便。
2.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或剧痛等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人而异。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的首选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胃黏膜有多发性糜烂、出血灶等典型表现。例如,胃镜下可清晰看到胃黏膜呈片状糜烂,伴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2.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严重感染、是否服用相关药物、是否大量饮酒等情况,这些信息对于诊断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药物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应立即停用相关的可疑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凝剂等。
治疗应激状态:对于因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应激因素引起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患者的应激状态。例如,对于严重感染患者,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还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药物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内镜下止血:如果胃镜下发现明显的出血病灶,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采用电凝止血、注射止血剂等方法。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发生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且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胃黏膜损伤。
2.儿童:儿童患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感染、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等有关。儿童在治疗时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药物使用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且用药剂量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进行计算,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患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时,治疗要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必要时可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质子泵抑制剂等,但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