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想吐是什么原因
胃部疾病相关有胃炎(分急性、慢性,急性多因刺激等,慢性与幽门螺杆菌等有关)、胃溃疡(因幽门螺杆菌等致胃黏膜溃疡,有典型疼痛规律)、胃癌(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症状不典型,后期有明显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多种因素有关,无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等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部相关有肝胆疾病(胆囊炎发作有右上腹疼痛等,肝炎有胃肠功能紊乱等表现)、心血管疾病(少数心肌梗死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易被误认)。
一、胃部疾病相关
1.胃炎:
急性胃炎:多因食用刺激性食物、酗酒、药物损伤等引起。例如,大量饮酒后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可出现胃痛想吐的症状。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呈急性炎症改变。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之一,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另外,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因素等也可引发。患者常表现为间断性或持续性的上腹部隐痛、胀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男性与女性在患病率上无显著特定差异,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同性别间感染率可能因生活习惯等因素有一定波动。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高盐饮食等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有慢性胃炎病史的人群若不注意调养易反复发作。
2.胃溃疡: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导致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典型症状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胀痛、隐痛等,部分患者会出现想吐的症状,疼痛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胃镜检查可见胃内溃疡病灶,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等人群患病风险高,有胃溃疡病史者若不规范治疗或不注意生活调养易出现并发症等情况。
3.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不良饮食(如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环境因素等。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胃痛逐渐加重,可伴有呕吐、消瘦、乏力等症状,胃镜及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高发,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且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风险更高。
二、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
1.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可在进食后加重或无明显规律,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各年龄均可发病,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易患,女性在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发病中可能因情绪特点有一定差异,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患病风险高。
2.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胃痛想吐的情况,同时伴有排便次数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粪便性状改变等。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生活方式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易患病,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史者在情绪波动、饮食不当时易复发。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部相关
1.肝胆疾病:
胆囊炎:多由胆囊结石梗阻胆囊管或细菌感染等引起。胆囊炎发作时可出现右上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疼痛可牵涉至上腹部类似胃痛,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改变。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相对较高,肥胖、高脂饮食、有胆囊炎家族史等人群易患,急性发作期应及时就医。
肝炎: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均可引起。肝脏炎症时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可伴有乏力、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可协助诊断。各年龄均可发病,有肝炎病毒感染史、长期饮酒、服用肝损伤药物等人群风险高,不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等方面可能因传播途径等有差异。
2.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少数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痛想吐,同时可伴有胸闷、胸痛、心悸、出汗等症状,疼痛程度多较剧烈,持续时间长,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可明确诊断。中老年人高发,男性在某些年龄段心肌梗死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期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风险高,此类情况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