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弱视
弱视是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0-6岁为视觉发育关键期,发病原因包括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形觉剥夺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立体视觉缺陷、异常头位等,诊断通过视力、屈光、眼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治疗原则为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治疗、视觉训练,儿童和婴幼儿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通常是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由于异常的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一)视觉发育关键期
不同年龄段视觉发育程度不同,新生儿视觉发育不完善,出生后视觉会随年龄逐渐发育成熟,一般认为视觉发育关键期在0~6岁,此阶段若有上述异常视觉经验干扰,就容易引发弱视。
二、发病原因
(一)单眼斜视
当发生单眼斜视时,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导致斜视眼的视觉传入受到抑制,长期如此可引发弱视。例如,患儿一只眼存在斜视情况,大脑更倾向于使用正常眼的视觉信息,斜视眼的视觉功能得不到正常发育。
(二)屈光参差
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一般球镜度数相差≥1.50D,柱镜度数相差≥1.00D)时,双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大小和清晰度不同,大脑难以将两者融合,从而抑制屈光不正较严重眼的视觉发育,引发弱视。比如,患儿一只眼近视度数为-3.00D,另一只眼近视度数为-1.00D,双眼物像差异明显,易导致弱视。
(三)高度屈光不正
高度远视(远视度数≥5.00D)、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D)或散光(散光度数≥2.00D)的患儿,若未及时矫正屈光不正,会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模糊,影响视觉发育,进而引发弱视。例如,高度远视患儿,由于看远看近都不清楚,视觉发育受到阻碍,容易出现弱视。
(四)形觉剥夺
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疾病可遮挡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不能接收到正常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比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晶状体浑浊阻挡光线,视网膜无法获得清晰图像,长期可引发弱视。
三、临床表现
(一)视力下降
患儿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3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5,4~5岁为0.6,6岁及以上为0.7。例如,3岁患儿经矫正后视力仅能达到0.4,就可能存在弱视。
(二)立体视觉缺陷
弱视患儿往往存在立体视觉障碍,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这会影响其今后从事精细工作(如绘画、雕刻、驾驶等)的能力。
(三)异常头位
部分弱视患儿为了获得更好的视力,会采取异常头位,如头向一侧倾斜、下巴抬起或压低等,以克服双眼视觉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四、诊断方法
(一)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患儿的视力,不同年龄有相应的正常视力标准,若低于正常范围则需进一步检查。
(二)屈光检查
使用验光仪器进行散瞳验光,以准确获取患儿的屈光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等情况。
(三)眼位检查
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检查方法,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斜视情况,以及斜视的类型和程度。
(四)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该检查可以客观评估视网膜到视觉中枢的神经传导功能,辅助诊断弱视。
五、治疗原则
(一)矫正屈光不正
对于存在屈光不正的患儿,应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使视网膜能够接收到清晰的物像,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遮盖治疗
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注视,是治疗弱视的经典方法。通过遮盖优势眼,增加弱视眼的使用频率,刺激其视觉发育。例如,对于单眼弱视患儿,每天遮盖优势眼一定时间(根据患儿年龄等因素确定遮盖时长,一般年龄越小遮盖时间相对较短)。
(三)视觉训练
通过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图等)、红光闪烁刺激、后像疗法等视觉训练方法,促进弱视眼的视觉功能恢复。例如,精细目力训练可以锻炼弱视眼的精细视觉功能,提高视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视力情况,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督促儿童配合治疗,如按时佩戴眼镜、进行遮盖和视觉训练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建议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有助于视觉发育。
(二)婴幼儿患者
对于婴幼儿,家长要留意其眼部表现,如是否有斜视、眼球震颤等情况。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视力情况,家长更要细心观察,定期带婴幼儿进行眼部检查。在治疗时,要根据婴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量采用温和、有效的方式促进其视觉发育,同时要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对婴幼儿眼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