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发病与炎症(长期鼻腔鼻窦炎症、炎症细胞及介质作用、年龄成年相对常见、性别无绝对显著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及鼻窦炎病史影响)和遗传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鼻塞(儿童表现特殊)、流涕、嗅觉减退、头痛等,体征是鼻腔有特定新生物;诊断靠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需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等鉴别;儿童患者影响生长发育需关注和谨慎治疗,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需综合考虑治疗及术后护理。
一、鼻息肉的定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表现为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等区域形成单发或多发的息肉样组织。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炎症因素
长期的鼻腔鼻窦炎症是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基础。例如,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息肉的发生率较高。炎症会导致鼻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进而引起黏膜水肿。多项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鼻息肉组织中浸润,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5(IL-5)等,IL-5能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活化和存活,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促使鼻息肉形成。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成年人中相对更常见。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没有绝对的显著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男性可能略高于女性,不过这可能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可能更多接触一些可能诱发鼻腔鼻窦炎症的环境因素等。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鼻腔鼻窦炎症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增加鼻息肉的发病几率。有鼻窦炎病史的人群,鼻息肉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鼻息肉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与鼻息肉的易感性相关。例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对炎症刺激的反应,使得部分人群更容易发生鼻息肉。不过,遗传因素并非是单一决定因素,而是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鼻息肉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1.症状表现
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随着息肉体积增大,鼻塞逐渐加重。这是因为息肉占据鼻腔空间,阻碍空气流通。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发生鼻息肉,可能表现为呼吸时鼻腔有杂音、张口呼吸等。婴幼儿由于不会准确表达鼻塞的不适,家长可能会观察到其吃奶时呼吸不畅等情况。不同性别在鼻塞表现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儿童患者的鼻塞可能对其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关注。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鼻塞等症状可能会更明显。有鼻息肉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时鼻塞会更迅速加重。
流涕:多为清水样涕,若合并感染则可出现脓涕。
嗅觉减退:息肉堵塞嗅区或影响嗅神经功能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儿童患者嗅觉减退可能不容易被及时察觉,家长需要留意儿童对气味的反应是否变迟钝等情况。
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与息肉阻塞鼻窦开口,引起鼻窦引流不畅有关。
2.体征表现
前鼻镜检查或鼻内镜检查可发现鼻腔内有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似荔枝肉状。
四、诊断相关要点
1.影像学检查
鼻窦CT:可清晰显示鼻息肉的位置、大小及范围,还能了解鼻窦的病变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进行鼻窦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必要情况下为了明确诊断是可以进行的。不同性别在鼻窦CT表现上没有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方面,没有特殊的影响因素。有鼻息肉病史且怀疑复发等情况时,鼻窦CT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
2.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鼻腔内息肉的情况。
五、鉴别诊断相关内容
1.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肿瘤表面粗糙,色灰红,病理检查可鉴别。
2.鼻咽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有鼻出血史,瘤体血管丰富,质硬,不易移动。
3.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常来自上颌窦,多单侧发病,息肉长入后鼻孔。
六、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鼻息肉可能影响呼吸、睡眠,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情况、鼻腔通气情况以及嗅觉等方面的变化。在诊断过程中,对于儿童的检查操作要更加轻柔、耐心,尽量减少儿童的不适。治疗上,需谨慎选择,优先考虑保守治疗等非侵袭性方法,如药物治疗控制炎症等,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鼻息肉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评估手术等治疗对患者基础疾病控制的影响。在术后护理等方面,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变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恢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