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是指出生后卵圆孔未能正常闭合的状态,其发生与胚胎发育、遗传、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相关,有大部分无症状人群,部分有症状人群可出现脑卒中、偏头痛等表现,可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无症状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需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及注意相关事项,需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特点进行处理
一、卵圆孔未闭的定义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房间隔中部的一个生理性通道,一般在出生后1年左右达到解剖上的闭合。而卵圆孔未闭(PFO)是指出生后卵圆孔未能正常闭合的状态。正常情况下,胎儿通过胎盘获取氧气,卵圆孔开放使得血液能从右心房流向左心房,为胎儿提供足够的氧供。出生后,随着肺循环建立,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卵圆孔会逐渐闭合。但约25%-30%的成人存在卵圆孔未闭。
二、卵圆孔未闭的解剖结构特点
卵圆孔未闭时,房间隔上的卵圆孔瓣未能与继发隔完全贴合,形成一个潜在的通道。一般卵圆孔的直径多在2-5mm左右,部分人群卵圆孔未闭的直径可能更大或更小,但通常未闭的卵圆孔会有一定的解剖学特征,如瓣叶的形态、间隔的连续性等存在异常。
三、卵圆孔未闭的发生机制
1.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形成继发隔时,若继发隔发育异常,未能完全覆盖卵圆孔瓣,就会导致卵圆孔未闭。例如,继发隔生长过短、卵圆孔瓣过大等情况都可能影响卵圆孔的正常闭合。
2.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相关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加卵圆孔未闭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些与心脏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异时,可能干扰房间隔的正常发育,导致卵圆孔未闭。
3.血流动力学因素:出生后,正常情况下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会促使卵圆孔闭合。但如果存在某些因素导致左心房压力降低或右心房压力升高,也可能影响卵圆孔的正常闭合。比如,某些肺部疾病导致右心系统压力升高时,可能会使卵圆孔未闭持续存在。
四、卵圆孔未闭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人群:大部分卵圆孔未闭的人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是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等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卵圆孔未闭的分流较小,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所以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
2.有症状人群
脑卒中相关表现:对于部分存在卵圆孔未闭的人群,尤其是伴有高凝状态等情况时,可能会因为右心系统的血栓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进而导致体循环动脉栓塞,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脑卒中的典型症状。
偏头痛相关表现:一些患有偏头痛的患者可能与卵圆孔未闭有关。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可能导致微栓子通过,这些微栓子可能影响脑部的神经递质等,从而诱发偏头痛发作。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五、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方法
1.心脏超声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常用方法。通过超声可以观察房间隔的结构,利用发泡试验等特殊检查方法来检测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从而明确卵圆孔未闭的情况。例如,向静脉内注入微泡造影剂后,观察微泡在左心房内的出现情况,如果左心房内出现微泡,提示存在右向左分流,有助于诊断卵圆孔未闭。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于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不明确的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房间隔图像,更准确地评估卵圆孔未闭的大小、形态以及分流情况等,是一种更为精准的诊断方法。
六、卵圆孔未闭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1.无症状的卵圆孔未闭: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卵圆孔未闭的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对于没有症状的人群,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维持心脏的健康状态。
2.有症状的卵圆孔未闭
脑卒中相关:如果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介入治疗等。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对于成年患者,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等。
偏头痛相关:对于伴有偏头痛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在治疗偏头痛的同时,对于卵圆孔未闭的处理需要谨慎权衡。如果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明确相关,可能在评估后考虑相应的治疗措施,但要充分考虑药物等治疗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如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等。
总之,卵圆孔未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情况,其发生与胚胎发育、遗传、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多种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对于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来进行综合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