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分急性和慢性等类型,发病机制主要有咽鼓管途径感染等,诊断靠耳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增强抵抗力等措施预防,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患中耳炎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中耳炎的分类及特点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引起。儿童由于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相对成人更易患分泌性中耳炎,比如儿童咽鼓管较短、宽且平直,病原体易经此途径侵入中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诱因,患者可能出现耳痛、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哭闹不安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起病较急,患者会出现剧烈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小儿全身症状较明显,可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而成,也可由急性坏死性中耳炎演变而来。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或间歇性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危及生命。
中耳炎的发病机制
咽鼓管途径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例如,急性鼻炎时,炎症可波及咽鼓管黏膜,使其充血、肿胀,导致咽鼓管阻塞,中耳内原有的气体被吸收,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物增多,从而引发中耳炎。
血行感染:
较少见,多见于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或患有严重全身疾病时,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耳引起感染,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中耳炎的诊断方法
耳部检查:
鼓膜检查:通过耳镜检查鼓膜情况,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多呈琥珀色或灰蓝色,可见液平面或气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随着病情进展,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穿孔后可见鼓膜穿孔处有搏动性溢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见鼓膜穿孔,不同类型的穿孔有不同表现,单纯型穿孔多为中央性,骨疡型穿孔边缘不整齐,胆脂瘤型穿孔可见鼓膜后上边缘或松弛部有胆脂瘤样物。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声导抗测试多呈B型或C型曲线;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期也可出现传导性听力损失。
影像学检查:
对于怀疑有并发症的患者,如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进行颞骨CT检查,有助于了解乳突、鼓室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如胆脂瘤的大小、范围等,对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中耳炎的预防措施
增强抵抗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进行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应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迁延发展累及中耳。
正确擤鼻:
擤鼻时应注意方法,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然后再擤另一侧。因为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容易使鼻腔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婴幼儿喂养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喂养时应注意姿势,避免平卧喂奶,喂奶后应将婴儿竖起、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防止吐奶时奶液经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感染。
特殊人群中耳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中耳炎发病率较高,与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儿童咽鼓管短、宽、平,病原体容易侵入。在护理儿童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耳部症状及全身表现,如发现儿童有不明原因的哭闹、抓耳、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要积极预防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
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中耳炎的发生可能与全身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有关。老年人患中耳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耳痛可能不明显,但听力下降可能较为突出。在治疗老年人中耳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中耳炎的康复。
孕妇:
孕妇患中耳炎时,用药需要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休息,增强抵抗力,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