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与肠肿瘤区别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良性赘生物,包括炎性息肉和有癌变潜能的腺瘤性息肉,多数无症状,部分大息肉可致便血等,内镜等检查可发现,多内镜下切除预后好;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恶性主要是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有便血、腹痛等,检查有内镜和影像学等,治疗肠癌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预后较好,晚期较差。
一、定义与本质
1.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它是一种良性病变,通常是肠黏膜受刺激后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一般起源于肠上皮细胞。例如炎性息肉多与肠道炎症刺激有关,是肠道炎症修复过程中的产物;腺瘤性息肉则有一定的癌变潜能,但从正常组织发展为腺瘤性息肉再到癌通常需要较长时间。
2.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肠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如肠平滑肌瘤等;而肠恶性肿瘤主要是肠癌,是起源于肠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会无限制增殖并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到其他部位。
二、病理特征
1.肠息肉:
大体形态:可为球形、椭圆形、分叶状等,有蒂或无蒂,表面通常比较光滑,颜色多与周围肠黏膜相似或略红。
组织学:不同类型的息肉组织学表现不同,炎性息肉主要是黏膜组织的炎性增生,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腺瘤性息肉根据腺管分化程度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细胞分化较好,绒毛状腺瘤细胞分化相对较差,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2.肠肿瘤:
肠癌(恶性肿瘤代表):
大体形态:可呈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等。溃疡型肠癌表面有明显溃疡形成;隆起型向肠腔内突出;浸润型则向肠壁深层浸润生长,容易引起肠腔狭窄。
组织学:主要是腺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结构,细胞具有异型性,细胞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等,癌细胞还可以浸润到肠壁的不同层次,甚至突破肠壁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三、临床表现
1.肠息肉:
一般情况: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做检查时发现。部分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引起肠道症状,如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如果息肉位于直肠部位,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导致排便习惯改变,出现便次增多等情况;还有些息肉可能会引起腹痛,多为隐痛。
不同类型息肉的差异:腺瘤性息肉较大时更易出现上述症状,而炎性息肉相对症状可能较轻。对于儿童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脱垂等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排便情况。
2.肠肿瘤:
早期表现: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有大便习惯轻度改变,如便次略增多或略减少,粪便性状轻度改变等,容易被忽视。
中晚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便血,血色暗红,常伴有黏液,还可出现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贫血等。对于老年肠肿瘤患者,身体机能下降,症状可能更不典型,且更易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
四、检查方法及区别
1.内镜检查:
肠息肉:内镜下可见黏膜表面隆起的病灶,通过活检钳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其性质。例如在结肠镜检查中,可清晰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
肠肿瘤:内镜下不仅能看到肿瘤的形态,如溃疡、隆起等,还可通过活检明确其为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对于肠癌还能判断其分化程度等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影像学检查:
肠息肉: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肠腔内充盈缺损,但对于小的息肉可能容易漏诊;CT结肠成像(CTC)也可发现肠息肉,但准确性相对结肠镜稍差。
肠肿瘤:CT检查可以了解肿瘤在肠壁的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肠道肿瘤的分期等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肠壁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病灶的显示有其优势。
五、治疗及预后
1.肠息肉:
治疗:一般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切术、圈套切除术等,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一些较小的、无症状的息肉,也可定期随访观察。
预后:肠息肉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尤其是良性息肉切除后基本可治愈,复发风险与息肉的类型等有关,腺瘤性息肉有一定复发可能,需定期复查肠镜。对于儿童肠息肉,切除后需注意预防再次发生,调整孩子的饮食等生活方式。
2.肠肿瘤:
治疗: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早期肠癌手术切除后预后相对较好,中晚期肠癌预后则相对较差。
预后:肠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肠肿瘤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肿瘤预后较差。对于老年肠肿瘤患者,由于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