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角膜炎
角膜炎是角膜防御减弱时受内外因素侵袭引发的炎症,病因有感染、内源性、局部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在角膜外伤、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等情况下感染角膜引发炎症。例如,角膜被植物枝叶划伤后,若未及时清洁处理,细菌易侵入导致细菌性角膜炎。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病毒之一,常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活跃引发角膜炎,且易复发。
真菌:多发生于有植物性角膜外伤史者,如被树枝、树叶等划伤角膜后,真菌侵入角膜引起感染,在农业劳动者中相对多见。
2.内源性因素
一些全身疾病可累及角膜,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角膜组织,导致角膜炎。
维生素A缺乏也可能引发角膜炎,维生素A对维持角膜上皮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缺乏时角膜上皮易干燥、增生、角化,从而引发炎症。
3.局部因素
邻近组织炎症蔓延,如结膜炎可蔓延至角膜引发角膜炎症,常见的有沙眼累及角膜导致沙眼性角膜炎。
长期使用眼药水、佩戴隐形眼镜等也可能破坏角膜的防御屏障,增加角膜炎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角膜炎患者常出现明显的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畏光、流泪等症状,这是因为角膜感觉神经丰富,炎症刺激会引起强烈的眼部不适。
视力下降:炎症导致角膜混浊,会影响光线的折射和传导,从而引起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若病变累及瞳孔区,视力下降会更为明显。
分泌物增多:细菌性角膜炎常出现较多脓性分泌物,病毒性角膜炎分泌物多为水样或黏液样,真菌性角膜炎分泌物则呈黏稠状。
2.体征
睫状充血:角膜周围的血管扩张充血,呈现出暗红色的充血带。
角膜浸润灶:角膜上可见局限性的混浊病灶,根据病因不同,浸润灶的形态、颜色等有所差异,如细菌性角膜炎的浸润灶边界不清,呈灰白色;真菌性角膜炎的浸润灶常呈白色,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
角膜溃疡形成:病情进一步发展,浸润灶中央组织发生坏死、脱落,形成角膜溃疡,溃疡的大小、深度等因病情而异。
三、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是否有角膜外伤史、佩戴隐形眼镜情况、近期全身健康状况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角膜炎的可能病因。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清晰观察角膜的病变情况,如浸润灶的位置、大小、形态,溃疡的深度等,还能发现前房是否有炎症反应,如前房积脓等。
角膜刮片及培养:对于感染性角膜炎,角膜刮片及培养是明确病原体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刮取的角膜病变部位组织进行检查,可以确定是细菌、病毒还是真菌感染,并能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以在活体状态下观察角膜内的细胞形态和病原体,对于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等有一定优势,能够更直观地发现角膜内的真菌菌丝等。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如细菌性角膜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如氧氟沙星滴眼液等;病毒性角膜炎选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滴眼液等;真菌性角膜炎选用抗真菌药物,如那他霉素滴眼液等。
抗炎药物:对于炎症反应明显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如细菌性角膜炎在未控制感染前一般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而非感染性的免疫性角膜炎可适当使用。
2.手术治疗
角膜移植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且角膜溃疡穿孔或即将穿孔的患者,可考虑行角膜移植术,以恢复角膜的透明性和视力。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角膜炎可能与异物入眼、眼部卫生不良等有关。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眼部情况,如是否有揉眼、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表现。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选择儿童适用的眼药水,且用药时要避免药物进入口腔等,防止误服。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眼部卫生,教育儿童不要用手揉眼,保持眼部清洁。
2.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常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发生角膜炎。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老年人眼部调节功能下降,在使用眼药水等药物时,要注意正确的用药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治疗效果。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要注意正确佩戴和护理隐形眼镜,定期更换隐形眼镜。如果出现眼部不适,如眼痛、畏光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佩戴隐形眼镜,并及时就医。农业劳动者等容易发生角膜外伤的人群,在工作时要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角膜外伤的发生风险,降低角膜炎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