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有什么区别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急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程短,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有局部剧烈咽痛等症状及全身高热等表现,检查有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治疗用一般和抗生素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反复发作等演变而来,病程长,有局部咽干等症状及全身可能的免疫反应相关表现,检查有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在症状、检查及治疗上有相应特点。
一、定义与病程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一种急性非特异性炎症,通常病程较短,多在数天至几周内发病,多由病原微生物,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引起,起病较急。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病程较长,常超过3个月,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二、症状表现
急性扁桃体炎:
局部症状:主要为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痛,疼痛常放射至耳部,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
全身症状:起病急,可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寒战、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小儿患者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呕吐及昏睡。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全身症状较重而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青壮年患者相对全身症状反应可能较儿童相对轻一些,但局部咽痛等症状较明显。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人群,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患急性扁桃体炎且症状可能相对较重。
慢性扁桃体炎:
局部症状:常有咽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症状,由于隐窝内细菌及毒素吸收,可引起全身反应,出现消化不良、头痛、乏力、低热等症状。扁桃体大小可呈不同程度的肿大,但其表面多不平,有瘢痕,与周围组织粘连,有时可见隐窝口封闭,呈黄白色小点,若有干酪样物自隐窝口排出,扁桃体可呈瘢痕状改变。
全身症状: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而部分患者可因扁桃体隐窝内细菌感染,细菌毒素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免疫反应相关症状,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肾炎等并发症相关表现,不同性别在并发症发生风险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不同,儿童相对更易因慢性扁桃体炎引发风湿热等全身性并发症。
三、检查方法
急性扁桃体炎: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扁桃体的外观,如充血程度、有无脓性分泌物等;同时可触摸颈部淋巴结,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通过咽拭子培养可明确致病菌。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当发生急性扁桃体炎时,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情况可能与成人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本质都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指标变化。
慢性扁桃体炎: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扁桃体的大小、形态、表面情况等,判断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
实验室检查:可能需要进行链球菌抗体检测等,以排查是否存在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免疫反应,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检测,不同性别在抗体检测结果上无特定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等差异,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解读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抗体检测结果的异常可能需要结合临床更全面判断。
四、治疗原则
急性扁桃体炎: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防止因高热导致脱水等情况,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液体摄入量。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给药)。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且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慢性扁桃体炎:
非手术治疗:包括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如加强锻炼、均衡饮食等;局部用含漱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对于儿童患者,增强体质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合理的营养摄入来实现,局部含漱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温和含漱液,避免刺激儿童咽喉部。
手术治疗:当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及发声功能;或扁桃体反复急性发作,每年发作4-5次以上,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或扁桃体角化症及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获益,一般需在6岁以后,且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因为儿童扁桃体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过早切除可能影响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但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则需及时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