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因高血糖致视网膜血管受损,发病机制涉及血管损伤和新生血管形成,临床表现分非增殖期和增殖期,高危人群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诊断靠眼底检查和OCT,对不同人群(儿童、妊娠期、老年糖尿病患者)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需关注各人群血糖控制、眼底监测及综合治疗。
发病机制
1.血管损伤方面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山梨醇,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影响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和结构。糖尿病还会引起视网膜血管基底膜增厚,周细胞凋亡等,使得视网膜血管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例如,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中,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这会影响血管对血流的调节等功能。
高血糖还会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影响视网膜的血液灌注。
2.新生血管形成
当视网膜缺血缺氧时,会刺激视网膜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多种细胞因子。VEGF会促使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进而导致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视力轻度下降、视物模糊等。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微动脉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重要体征,表现为视网膜上出现的小的红色圆形斑点,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微血管瘤形成所致)、视网膜出血(包括深层出血和浅层出血,深层出血呈暗红色,位于视网膜内核层;浅层出血呈火焰状,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硬性渗出(是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出的脂质等沉积形成的黄白色斑点状渗出)等。
2.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会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严重者可致盲。眼底可见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膜形成,还可能发生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新生血管一旦破裂出血,会导致玻璃体积血,使原本清晰的眼底无法窥见,严重影响视力。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着患病年限增加,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例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程较短的患者。
2.性别因素
从总体发病率来看,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病情进展速度等方面可能会有个体差异。
3.生活方式因素
血糖控制不佳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糖会持续损伤视网膜血管。此外,吸烟也会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氧含量降低等,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
4.病史因素
合并其他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更高。高血压会增加视网膜血管的压力,加重血管损伤;高脂血症会影响血液的黏稠度和血管内皮功能等,协同加重糖尿病对视网膜的损害。
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
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视网膜的情况,但是对于细微病变可能观察不够清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方法,通过向静脉注射荧光素,然后在不同时间拍摄眼底照片,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有无渗漏、新生血管等情况。例如,在FFA下可以看到微动脉瘤处的荧光素渗漏,新生血管的异常荧光等。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可以提供视网膜各层结构的断层图像,有助于发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水肿、黄斑水肿等情况。对于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黄斑区病变程度等有重要价值,能够更精确地了解视网膜的微观结构改变。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对较少,但随着病程延长也可能出现。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监测和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要密切监测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对儿童视网膜的损伤同样存在。同时,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干预。
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血糖波动可能较大,容易影响视网膜。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血糖和眼底情况。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所以要根据病情在产科和眼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管理。产后也需要继续监测眼底,因为产后血糖可能会有变化,视网膜病变可能会继续发展或稳定。
3.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监测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增加跌倒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