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慢性胃炎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各年龄段可感染,儿童青少年未及时处理易发展为慢性胃炎,卫生条件差等人群风险高,有家族聚集性感染病史需警惕)、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长期大量饮酒刺激胃黏膜、长期进食过烫或过冷食物损伤胃黏膜)、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致胃黏膜受损)、自身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胃黏膜壁细胞引发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风险高)、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胃炎与遗传有关,携带相关基因有发病风险)、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削弱胃黏膜防御机制增加发病几率)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同时,其菌体成分还可引发炎症免疫反应,持续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比如共用餐具、不洁饮食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感染,但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若未及时处理,也易发展为慢性胃炎;生活方式上,卫生条件差、聚餐频繁等人群感染风险更高;有家族聚集性感染病史的人群也需格外警惕。
二、不良饮食习惯
1.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使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食用腌制食品、过咸的肉类等,会使胃黏膜长期处于高渗环境中,破坏胃黏膜的屏障结构。不同年龄人群对高盐饮食的耐受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长期高盐饮食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代谢等;生活方式上,偏好重口味饮食的人群更易受影响;有胃部基础病史的人则会因高盐饮食加重病情。
2.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但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年轻人若长期大量酗酒,更容易出现胃黏膜的损伤;生活方式上,有酗酒习惯的人群风险较高;本身有胃部疾病史的人饮酒后病情加重的可能性更大。
3.长期进食过烫、过冷食物:过烫的食物会烫伤胃黏膜,使胃黏膜反复受损,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几率;而过冷的食物会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也不利于胃黏膜的正常功能维持。不同年龄阶段对温度刺激的耐受不同,儿童的胃黏膜更为娇嫩,更易因过烫或过冷食物受损;生活方式中饮食习惯不注意温度把控的人群易受影响;有胃部敏感病史的人会因这种刺激引发更严重的胃部不适。
三、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是导致慢性胃炎的常见药物因素。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1,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引发胃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对非甾体抗炎药的反应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因药物引起胃黏膜损伤;生活方式上,因病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风险较高;有胃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服用这类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因为本身的胃部病变可能会因药物进一步加重。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壁细胞,导致壁细胞受损,进而影响胃酸分泌和维生素B的吸收。当壁细胞受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慢性胃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胃炎在年龄上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倾向,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史等可能与之相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五、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胃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会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虽然遗传因素不是直接导致慢性胃炎的唯一原因,但在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中,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增加。不同家族的遗传基因不同,所以遗传因素对不同家族成员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年龄上没有特定的限制,只要携带相关遗传基因就可能存在发病风险;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慢性胃炎的发生。
2.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发生改变,削弱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从而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几率。不同年龄阶段对精神压力的承受和反应不同,青少年在学习压力大时也可能出现相关胃肠道问题;生活方式中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易受影响;有精神心理疾病病史的人在面临压力时更易引发胃部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