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浅表性胃炎,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浅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浅表性胃炎有多样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包括胃镜、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查等,针对感染合并浅表性胃炎需评估检测、进行治疗决策并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定期体检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浅表性胃炎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浅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约70%-9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测到Hp。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附着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Hp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创造条件,同时Hp还能释放多种酶和毒素,如空泡毒素A(Vac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蛋白等,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不同年龄人群感染Hp后发生浅表性胃炎的概率有所不同,一般儿童感染Hp后若未及时干预,也易出现浅表性胃炎相关症状;对于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自身免疫力相对波动,感染Hp后更易诱发或加重浅表性胃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感染Hp后发生浅表性胃炎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难控制;有既往胃部疾病史的患者,感染Hp后发生浅表性胃炎的进程可能会加快,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
二、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浅表性胃炎患者症状多样,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以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为主;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前后症状可能会加重;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症状往往更频繁且程度可能更重;有既往病史者症状可能与原发病有叠加影响。
2.相关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糜烂等表现,能直观看到胃黏膜的形态改变,对于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相关的胃黏膜损伤有重要意义。
尿素呼气试验: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尿素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来判断是否感染Hp,该检查无创、简便,适用于各年龄人群,儿童也可安全进行,女性、有不同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均可采用此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Hp抗体,可辅助判断是否有过Hp感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对于浅表性胃炎患者判断是否与Hp感染相关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浅表性胃炎的处理原则
1.评估与检测:首先通过上述相关检查明确Hp感染情况以及浅表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检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女性患者在检查时需考虑生理期等因素;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进一步了解其具体生活习惯以便后续干预;有既往病史者要结合原发病情况综合评估。
2.治疗决策:如果明确存在Hp感染且伴有浅表性胃炎,一般需要进行Hp的根除治疗,但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对于儿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安全治疗方案;女性要注意药物对生理期可能产生的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在进行Hp治疗的同时要督促其改善生活方式;有既往病史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原发病的药物。目前主要的Hp根除方案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具体药物选择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
3.生活方式调整: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要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浅表性胃炎的病情和Hp感染的转归。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女性要注意情绪调节;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坚决纠正不良习惯;有既往病史者要在遵循原发病饮食等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四、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提倡分餐制,尤其是家庭中有Hp感染患者时,分餐可有效减少Hp传播。儿童要特别注意饮食器具的清洁,避免接触不洁食物;女性在饮食选择上要更加注重卫生;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严格把关饮食卫生;有既往病史者更要重视饮食卫生以预防Hp感染及浅表性胃炎复发。
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便后等情况,减少Hp通过手口途径传播的机会。不同年龄人群都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儿童需在家长督促下养成;女性要注意手部卫生的保持;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克服不良卫生习惯;有既往病史者要将良好卫生习惯作为预防的重要措施。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Hp检测等相关项目,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或有Hp感染高危因素的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儿童可根据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排查胃部问题;女性要将胃部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增加体检频率;有既往病史者要密切监测胃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