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腹泻是由多种病毒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等特点,常见致病病毒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发病机制是病毒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致回吸收能力受损和糖类消化吸收障碍,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发热、呕吐、腹泻等,诊断依靠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液治疗和对症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患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加强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及轮状病毒可接种疫苗。
一、病毒性腹泻的定义
病毒性腹泻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在临床上具有起病急、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
二、常见致病病毒
1.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呈世界性分布。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传播。
2.诺如病毒:是引起成人和儿童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寒冷季节高发。常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气溶胶传播。
3.腺病毒:也是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之一,主要感染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
三、发病机制
病毒入侵肠道后,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导致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病毒感染还可使肠黏膜细胞双糖酶活性降低,导致糖类消化吸收障碍,引起渗透性腹泻。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不同病毒引起的腹泻潜伏期有所差异,轮状病毒潜伏期通常为13天,诺如病毒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腺病毒潜伏期为310天。
2.症状:病毒性腹泻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病初多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表现为口渴、尿少、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等。
五、诊断方法
1.病史和症状:根据患者的发病季节、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如起病急、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可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少量白细胞。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常用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检查、免疫学检查(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核酸检测等,可检测出粪便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
六、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饮食。
2.补液治疗:预防和纠正脱水是治疗病毒性腹泻的关键。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
3.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吸附肠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免疫系统较弱,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腹泻,且病情变化较快。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如有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情况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病毒性腹泻后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腹泻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因此,老年人患病毒性腹泻后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腹泻的同时,要注意监测和控制基础疾病。
3.孕妇:孕妇患病毒性腹泻后,除了要注意自身的健康外,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孕妇应适当增加水分和营养的摄入,以保证自身和胎儿的需要。如果腹泻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八、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2.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
3.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对餐具、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4.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病毒性腹泻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超市、商场等。如果身边有病毒性腹泻患者,应避免与其密切接触。
5.疫苗接种:对于轮状病毒感染,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进行预防。疫苗接种是预防轮状病毒腹泻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建议在婴儿2月龄3岁期间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