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胰腺炎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引发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与生活方式、疾病史等有关,表现为上腹部剧痛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轻症保守治疗,重症需监护等;慢性胰腺炎多因长期饮酒等,有反复腹痛等表现,治疗需去除病因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胰腺炎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重视、老年兼顾基础病等、妊娠期诊断治疗需谨慎。
一、胰腺炎的定义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胰腺会出现水肿、充血,甚至出血、坏死等情况。
二、胰腺炎的分类
1.急性胰腺炎
病因方面:
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同时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胰液排出受阻,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暴饮暴食也是常见诱因,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使胰液分泌急剧增加,超过胰腺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发病。在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段病因可能有差异,青年可能更多与暴饮暴食、感染等相关,中老年可能与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等关联更紧密。
疾病史方面,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结石可阻塞胆管,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诱发急性胰腺炎;有高脂血症病史的人,血液中过高的血脂会影响胰腺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胰腺炎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2.慢性胰腺炎
病因方面:多数患者有长期饮酒史,酒精对胰腺的慢性损伤是重要因素;胆道系统疾病如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等也是常见病因,炎症反复刺激胰腺导致慢性病变;自身免疫性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腺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在年龄上,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生活方式中长期酗酒是重要危险因素,病史方面有胆道疾病反复发作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消化不良、脂肪泻、体重减轻等表现,病情逐渐进展可能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相关症状。
三、胰腺炎的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腮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血清脂肪酶:升高时间较晚,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初步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等,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等引起胰腺炎的病因,但对于早期胰腺炎的敏感性相对有限。
腹部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有无坏死、渗出等情况,对于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四、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1.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等;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除上述保守治疗措施外,可能需要进行重症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
2.慢性胰腺炎
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戒酒、积极治疗胆道疾病等;缓解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对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患者,补充胰酶制剂;对于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导致糖尿病的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等。
五、特殊人群胰腺炎的注意事项
1.儿童胰腺炎
儿童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高度重视。儿童胰腺炎多与感染、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因素相关。在护理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儿童的腹痛、呕吐等症状变化,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要注重通过观察体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治疗时,药物使用要严格按照儿科用药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胰腺炎
老年胰腺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在饮食护理上,要根据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等情况进行调整,保证营养支持的同时避免加重胰腺负担。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缓解其紧张情绪。
3.妊娠期胰腺炎
妊娠期胰腺炎较为罕见但病情往往较为凶险。由于妊娠的特殊生理状态,诊断和治疗都需要格外谨慎。在诊断时要权衡影像学检查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治疗上要在保障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药物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安全性,禁食、胃肠减压等支持治疗要合理实施,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