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皮肤瘙痒是怎么回事
老年皮肤瘙痒是60岁及以上人群仅有皮肤瘙痒无原发性皮损的症状,其原因包括皮肤生理性变化(皮肤老化、皮脂分泌减少)、系统性疾病因素(糖尿病、肝胆疾病、肾脏疾病)、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临床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限性瘙痒及搔抓引起的继发性皮损;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鉴别需与疥疮、湿疹等区分;治疗有一般治疗、针对系统性疾病治疗、药物治疗,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皮肤护理、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一、老年皮肤瘙痒的定义
老年皮肤瘙痒是指发生于60岁及以上人群的皮肤瘙痒症状,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
二、可能的原因
1.皮肤生理性变化
皮肤老化: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皮肤的皮脂腺、汗腺功能减退,皮肤水分减少,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表皮变薄,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皮肤变得干燥,这是导致老年皮肤瘙痒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研究表明,老年人皮肤含水量较年轻人明显降低,干燥的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发瘙痒。
皮脂分泌减少: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对皮肤有滋润作用,老年人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导致皮脂分泌减少,使得皮肤缺乏油脂的保护,容易出现瘙痒。
2.系统性疾病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病变,导致皮肤感觉异常,引发瘙痒。据相关研究,约有10%-3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血糖控制越差,瘙痒往往越严重。
肝胆疾病:如肝硬化、胆汁淤积症等。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胆汁酸代谢异常,胆汁酸在体内蓄积,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例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
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体内毒素不能正常排出,尿素等代谢产物在皮肤沉积,刺激皮肤神经,导致瘙痒。在尿毒症患者中,皮肤瘙痒较为常见。
3.药物因素
某些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的不良反应。有研究报道,服用卡托普利的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抗抑郁药:部分抗抑郁药物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4.环境因素
气候干燥: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老年人皮肤更容易失水干燥,从而诱发瘙痒。在干燥的环境中,老年人皮肤的水分流失加快,皮肤屏障功能进一步受损,瘙痒症状可能加重。
穿着不当:穿着化纤材质的衣物,与皮肤摩擦容易引起瘙痒。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化纤织物的刺激可导致皮肤瘙痒发作。
三、临床表现特点
1.瘙痒特点:老年皮肤瘙痒多为全身性或局限性瘙痒,全身性瘙痒可从一处开始,逐渐扩展至全身,瘙痒程度轻重不一,有的为轻微瘙痒,有的则较为剧烈,可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局限性瘙痒常见于肛门、阴囊、小腿等部位。
2.皮肤表现:由于搔抓,皮肤可能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长期搔抓还可能导致皮肤增厚、粗糙。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瘙痒部位、程度、伴随症状等,同时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肝胆疾病等病史,是否正在服用可能引起瘙痒的药物等。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皮肤情况,观察有无原发性皮损及继发性皮损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胆汁酸等检查,以排查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瘙痒。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肝胆疾病患者需要检测肝功能、胆汁酸等指标。
2.鉴别诊断
与疥疮鉴别: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有典型的皮损表现,如指缝、腕部、腹部等部位的丘疹、水疱,夜间瘙痒剧烈,可通过镜检找到疥螨进行鉴别。
与湿疹鉴别:湿疹多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境界不清,急性期有渗出倾向,慢性期有苔藓样变,瘙痒程度较重,与老年皮肤瘙痒的表现有所不同,但有时需要仔细鉴别。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皮肤湿润,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涂抹皮肤,缓解干燥引起的瘙痒。避免过度洗澡,洗澡水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尽量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针对系统性疾病治疗:如果是由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肝胆疾病患者需要针对肝胆疾病进行相应治疗等。
药物治疗: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痒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等,但需注意老年人的药物代谢特点等。例如,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相对安全性较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预防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老年人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皮肤护理:定期使用保湿剂,根据季节和皮肤状况调整保湿频率。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化学洗涤剂等。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和控制病情,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