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全身及肠外表现。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泻(频繁、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影响不同人群生长发育、水盐平衡等)、腹痛(轻至中度、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有疼痛-便意-缓解规律,儿童表现不典型、老年需防其他疾病)、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直肠受累常见,影响儿童心理、老年日常生活);全身症状有发热(中重度活动期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提示并发症,儿童需监测体温、老年要关注基础病)、消瘦贫血(长期腹泻等致消瘦,慢性失血等致贫血,影响儿童生长、老年抵抗力);肠外表现包括口腔黏膜溃疡(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影响儿童进食、老年愈合慢易感染)、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影响儿童心理、老年防感染)、关节症状(外周关节炎、大关节受累,影响儿童活动、老年行动)。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
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患者有频繁的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糜烂、溃疡,黏液分泌增加以及出血所致。腹泻的频率因人而异,轻度患者可能每天腹泻2-4次,重度患者腹泻次数可多达十余次。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约75%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且粪便中的黏液脓血是炎症活动的重要表现,黏液主要来自肠黏膜的过度分泌,脓血则是肠黏膜糜烂、溃疡处出血与黏液混合的结果。
对于儿童患者,腹泻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营养物质吸收不良,长期腹泻会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丢失,进而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智力发育等。对于老年患者,腹泻可能会加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本身机体调节功能较弱,腹泻后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腹痛
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一般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也可涉及全腹。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较为常见,即排便前疼痛加剧,排便后疼痛缓解。这是因为排便时肠道蠕动增加,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所致。例如,当肠道蠕动推动粪便通过病变部位时,炎症部位受到刺激引发疼痛,排便后肠道蠕动相对减缓,疼痛随之减轻。
儿童患者腹痛时可能表现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需要仔细观察其腹部体征和伴随症状。老年患者腹痛时要警惕是否合并其他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等,因为老年患者腹痛的病因可能更为复杂。
3.里急后重
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总感觉肛门坠胀,频繁想排便,但每次排便量不多。这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直肠壁的神经末梢,导致肛门直肠反射亢进所致。里急后重症状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直肠受累时。
儿童患者里急后重可能影响其排便习惯和心理状态,长期的里急后重可能导致儿童对排便产生恐惧心理。老年患者里急后重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如外出活动受限等。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中、重度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感染等并发症。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机体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一般来说,体温多在37.5-38.5℃之间,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
儿童患者发热时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可能较快引起惊厥等不良事件。老年患者发热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可能提示更严重的感染等问题。
2.消瘦、贫血
由于长期腹泻、食欲减退以及炎症导致的慢性消耗,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则多为轻至中度贫血,主要是由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例如,长期的肠道出血会导致铁丢失,同时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影响造血原料的供应,从而引发贫血。
儿童患者消瘦和贫血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低于同龄人,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老年患者消瘦和贫血会进一步降低其机体抵抗力,加重全身状况的恶化,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肠外表现
1.口腔黏膜溃疡
部分患者可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与肠道炎症同时存在或单独发生。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因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可能累及口腔黏膜。
儿童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时,会影响其进食,进而影响营养摄入。老年患者口腔黏膜溃疡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合并感染,需要加强口腔护理。
2.皮肤病变
如结节性红斑,多见于下肢,表现为红色结节,有压痛;还有坏疽性脓皮病,较少见,表现为皮肤溃疡等。这些皮肤病变也是自身免疫相关的肠外表现,与肠道炎症的活动程度可能相关。
儿童患者皮肤病变可能影响其外观,导致心理压力,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老年患者皮肤病变愈合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
3.关节症状
可出现外周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为主,如膝关节、踝关节等,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其发生与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关节组织有关。
儿童患者关节症状可能影响其活动能力,需要适当进行康复锻炼等干预。老年患者关节症状可能加重其行动不便,影响生活质量,需要注意关节的保护和适当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