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萎缩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特点是胃黏膜层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萎缩性改变不明显。病因包括Hp感染、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诊断靠胃镜检查及Hp检测;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根除Hp、去除不良因素、停用相关药物,还需对症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病因持续存在可反复发作,少数可能发展为其他病变,需定期随访复查。
一、定义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特点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而胃黏膜萎缩性改变不明显。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约50%-80%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胃黏膜屏障。
2.不良饮食生活习惯
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盐分可能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促使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酗酒:酒精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酗酒易导致非萎缩性胃炎。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铁剂等药物,可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引发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4.自身免疫因素:少数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问题,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相关细胞,导致胃黏膜炎症,但相对Hp感染等因素,所占比例较小。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成年男性和女性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儿童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哭闹、食欲不佳等。
腹胀:患者可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在进食后更为明显,这与胃黏膜炎症导致胃的消化排空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有关。
反酸、嗳气:胃酸分泌紊乱可引起反酸,气体反流可导致嗳气,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等症状。
2.体征:多数患者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一般无特异性体征。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例如,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斑、色泽不均、黏膜粗糙等表现。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患者口服标记的尿素胶囊后,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分解产生的标记物,可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具有无创、简便的特点,适用于各年龄人群,儿童也可安全进行。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Hp抗体来判断是否有过Hp感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
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可快速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准确性较高。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对于Hp阳性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但需注意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需谨慎,应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合理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
去除不良因素:劝导患者戒烟、戒酒,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停用相关药物:对于因药物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应尽量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若无法停用,可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
2.对症治疗
保护胃黏膜:可使用铝碳酸镁等胃黏膜保护剂,其能中和胃酸、吸附胆汁酸等,保护胃黏膜免受进一步损伤。
促进胃动力:对于存在腹胀、早饱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物,但儿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和禁忌。
六、预后与随访
1.预后:大多数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炎症可得到控制,症状缓解。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如Hp未彻底根除、长期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未纠正等,病情可能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等其他病变,但总体进展为严重病变的风险相对较低。
2.随访:对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Hp阳性经治疗后需复查Hp是否根除;对于有消化不良等持续症状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有家族胃部疾病史的患者等,随访间隔可能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