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聋 怎么办
神经性耳聋是内耳听觉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致听力减退等,常见遗传、感染、噪声、衰老、药物等原因,诊断靠听力检查等,治疗有药物、高压氧、助听及人工耳蜗植入等,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预防要避免噪声、合理用药、防感染、关注遗传。
一、神经性耳聋的定义及常见原因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其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部分神经性耳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感染因素,如脑膜炎、麻疹、腮腺炎等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损伤内耳结构和神经;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会对内耳毛细胞等造成损害;老年性退变,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药物中毒,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使用不当可引发神经性耳聋。
二、神经性耳聋的诊断方法
1.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听阈,能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频率特性,是诊断神经性耳聋的基本检查方法。例如,可检测出患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是否高于正常范围,从而判断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神经性耳聋等。
声导抗检查:主要用于评估中耳功能,同时也能辅助判断蜗后病变等情况。它可以检测鼓膜和听骨链的功能状态,以及鼓室压力等指标。
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等。ABR可以客观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对于婴幼儿、不配合的患者等有重要诊断价值;耳蜗电图能检测耳蜗微音电位、总和电位等,有助于判断内耳功能。
三、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类药物:如甲钴胺等,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从而有助于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对神经性耳聋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改善微循环药物:比如银杏叶制剂等,银杏叶制剂可以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增加内耳的供血供氧,有助于缓解神经性耳聋的症状。
2.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内耳组织的缺氧状态,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对于部分神经性耳聋患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在专业的高压氧舱环境下进行,并且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助听器及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适用于轻度至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通过放大声音,帮助患者听到声音,改善交流能力。需要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进行专业的选配,选择合适的助听器类型和参数。
人工耳蜗植入:对于重度或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者,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耳蜗可以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恢复患者的听力。但人工耳蜗植入需要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听力情况、身体状况等,术后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适应人工耳蜗的声音信号。
四、不同人群神经性耳聋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神经性耳聋可能影响其语言发育等。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噪声环境,如避免长时间处于吵闹的游乐场等场所。如果儿童有感染性疾病,要及时规范治疗,防止感染累及内耳。对于有家族遗传耳聋史的儿童,要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2.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内耳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发生神经性耳聋。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听力情况,以便医生合理用药。如果出现听力下降等情况,要及时就诊,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3.有噪声暴露职业史人群
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如工厂工人等,要注意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减少噪声对内耳的损伤。工作间隙要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神经性耳聋的预防要点
1.避免噪声暴露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减少接触高强度噪声的机会。如果无法避免,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专业的防护耳塞等。例如在工厂工作时,按照规定正确佩戴防护用具;在娱乐场所等噪声较大的地方,也可以佩戴耳塞来保护听力。
2.合理用药
用药时要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在使用可能有耳毒性的药物前,要详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信息。如果有家族耳毒性药物过敏史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
3.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
对于一些可能引起内耳损伤的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麻疹、腮腺炎等,要积极预防。如按时接种相关疫苗,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注意防护等。一旦发生感染性疾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减少疾病对内耳的损害。
4.关注遗传因素
有家族遗传性耳聋史的人群,要做好遗传咨询等工作。备孕前可以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等,了解自身的遗传风险,在孕期要做好产前检查等,尽量降低遗传性神经性耳聋患儿的出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