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怎么造成的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可钻透胃黏膜黏液层、产生尿素酶等引发炎症;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过烫饮食、酗酒;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致胃黏膜损伤;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机制紊乱可攻击胃黏膜;还有遗传因素及精神心理因素,遗传易感性增加患病风险,不良情绪可降低胃黏膜防御功能。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其螺旋形结构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附着并定植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引发炎症反应。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其代谢产物还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导致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改变。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中,约50%会发展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概率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儿童及青少年感染后若未及时清除,也较易出现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而老年人由于胃黏膜防御功能减退等因素,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罹患该病。
二、不良饮食习惯
1.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高浓度的盐分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等炎症性改变。有研究发现,长期每日盐摄入量超过6克的人群,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明显高于低盐饮食人群。不同性别在高盐饮食的影响下,发病风险并无显著差异,但长期高盐饮食对儿童的胃黏膜发育可能产生更不利影响,因为儿童的胃黏膜相对更为娇嫩,容易受到高盐的损伤。
2.长期进食过烫食物:过烫的食物会烫伤胃黏膜,反复的烫伤会使胃黏膜处于慢性损伤-修复的状态,进而引发炎症。例如,一些喜欢食用火锅、热汤等过烫食物的人群,其胃黏膜长期受到热刺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高于饮食温度适中的人群。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口腔、食管、胃黏膜都较为脆弱,长期进食过烫食物对其胃黏膜的损伤更为严重;老年人本身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因过烫食物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3.长期酗酒:酒精中的乙醇会直接作用于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乙醇还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酗酒者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几率远高于不饮酒或偶尔少量饮酒者。男性由于饮酒频率和量通常可能相对较高,受酒精影响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长期大量酗酒同样会面临较高风险。对于儿童来说,酒精对其尚未发育成熟的胃黏膜危害极大,应严格禁止儿童接触酒精。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性胃黏膜损伤的易感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服用此类药物时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儿童由于器官功能发育不全,使用某些药物时也需格外谨慎,避免因药物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参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当自身免疫机制紊乱时,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攻击胃黏膜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等情况,进而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因素引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在特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人群中更易出现,比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发生自身免疫性胃黏膜损伤进而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但总体来说相对较为少见。
五、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基因的缺陷可能使个体对幽门螺杆菌等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增加,从而更容易发生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不同家族中,若存在相关遗传易感性基因,家族成员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但遗传因素通常不是单独致病的,往往需要与其他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才会引发疾病。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同性别在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病风险并无明显差异,但对于儿童来说,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会影响其胃肠功能的正常发育,增加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潜在风险;老年人由于本身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对其胃黏膜的影响更为显著。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几率比工作压力小的人群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