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症状
颈动脉斑块有无症状和有症状情况,无症状多在体检发现,有症状包括脑部缺血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及颈部症状;不同人群症状特点及相关因素不同,老年人群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有基础疾病人群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症状可能更早更明显,定期体检、早期干预是防控关键。
一、颈动脉斑块的常见症状
1.无症状情况:很多颈动脉斑块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多是在体检做颈部超声等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斑块较小时,尚未对颈动脉的血流造成明显影响,所以身体没有特殊不适表现。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需重视颈动脉斑块情况,因为这类人群斑块进展风险相对较高。
2.有症状情况
脑部缺血相关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当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引起脑部短暂性的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累及上肢或下肢;也可能出现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还可能有短暂的言语不利、说话不清等症状,一般症状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例如,有研究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发生TIA的风险明显增加,TIA的发作频率可能随斑块的进展而增多。
脑梗死:如果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就会引起脑梗死。患者会出现持续较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失语(不能说话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等)、视物模糊甚至失明等。脑梗死的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一些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可能会危及生命,且即使存活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长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等。对于老年人群,本身血管弹性差,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高,若有颈动脉斑块更需积极防控。
颈部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颈部有异常,比如颈部可摸到增厚的血管壁,或者有颈部的疼痛、酸胀感。但颈部症状相对脑部症状来说不太特异,很多其他颈部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表现,所以不能单纯依据颈部症状来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斑块,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二、不同人群颈动脉斑块症状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1.老年人群: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概率也增加。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症状可能不太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其他疾病的症状可能会掩盖颈动脉斑块相关症状。而且老年人血管代偿能力相对较差,一旦斑块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或堵塞,发生严重脑部缺血事件的风险更高,如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更高。所以对于老年人群,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非常重要,以便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并采取干预措施。
2.有基础疾病人群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容易形成颈动脉斑块。高血压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相关症状时,可能更容易出现脑部缺血症状,因为高血压本身就会影响脑部的血液灌注,再加上颈动脉斑块导致的血管狭窄,脑部缺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例如,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发生TIA或脑梗死的风险比单纯高血压或单纯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明显升高。所以这类人群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低于140/90mmHg,能耐受者可进一步降低),同时积极监测颈动脉斑块情况。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更容易形成颈动脉斑块。糖尿病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相关症状时,由于高血糖对神经和血管的长期损伤,可能会使症状表现不典型,或者在出现脑部缺血症状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而且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风险都增加,颈动脉斑块引起的脑部缺血事件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如加重糖尿病相关的神经病变、影响血糖控制等。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尽量接近正常范围,并定期检查颈动脉超声,关注斑块变化。
3.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颈动脉斑块。这类人群出现颈动脉斑块症状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且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例如,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血脂升高,血脂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当斑块引起血管狭窄时,就会较快出现脑部缺血相关症状。对于这类人群,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的摄入)、增加运动量等,以降低颈动脉斑块的进展风险,减轻相关症状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颈动脉斑块的症状多样,有无症状和有症状之分,不同人群由于自身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不同,症状表现及风险也有所差异,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防控颈动脉斑块相关严重后果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