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重症胰腺炎
重症胰腺炎是病情严重的类型,多种病因可致,临床表现有腹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内科和外科,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否则可能有严重并发症且死亡率高,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疾病者预后不同。
一、定义
重症胰腺炎是胰腺炎中病情较为严重的类型,它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进而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胰腺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坏死、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等。
二、病因
1.胆道疾病:胆道结石、蛔虫等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是我国重症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胆道疾病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例如中老年女性胆道疾病相对高发可能与激素水平、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重症胰腺炎的风险明显增高。
2.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液分泌增加,同时酒精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促使胰蛋白酶原激活,引发胰腺炎。长期酗酒的生活方式人群是重症胰腺炎的高危人群,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习惯差异等因素,在酒精性重症胰腺炎中占比较高。
3.代谢性因素:高脂血症可通过胰毛细血管栓塞、胰酶代谢异常等机制引发胰腺炎,高钙血症可使胰管钙化、促进胰酶提前激活等。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异常,高脂血症发生率高,进而增加重症胰腺炎风险;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可导致高钙血症疾病史的人群,患重症胰腺炎的可能性增加。
4.外伤:腹部钝器伤、手术等创伤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引发胰腺炎,严重的创伤可能导致重症胰腺炎。不同年龄人群中外伤原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意外摔伤等,成年人可能因交通事故、手术创伤等,外伤后需密切关注胰腺情况,尤其是有外伤史的人群要警惕胰腺炎发生。
5.药物: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可能诱发胰腺炎,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用药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有相关药物使用史且出现腹痛等疑似胰腺炎症状时需高度警惕。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持续性剧烈腹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缓解,是重症胰腺炎的典型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腹痛的表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有哭闹不安等表现,成年人能明确描述疼痛性质和部位。
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出现,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发热:多为中度发热,若体温持续升高且超过38.5℃,需警惕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休克:重症胰腺炎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休克发生时病情进展更迅速。
2.体征
腹部压痛:上腹部有明显压痛,但部分重症胰腺炎患者可能压痛不明显,与胰腺坏死等病情较重有关。
腹膜刺激征: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少数患者因胰腺出血可在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蓝-绿色斑(Grey-Turner征),或在脐周出现蓝色改变(Cullen征),这是重症胰腺炎的特异性体征之一,但出现率相对较低。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但需注意,重症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能升高不明显甚至正常。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与胰腺炎严重程度相关,CRP>150mg/L提示胰腺坏死。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可见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CT检查:是诊断重症胰腺炎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胰腺形态、胰周及腹膜后间隙情况,能明确胰腺坏死、渗出等病变范围,根据CT分级可判断胰腺炎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电解质等指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更需加强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止休克发生。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补液量和速度,老年患者补液时需注意心功能情况,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衰。
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抑酸剂等药物减少胰液分泌。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继发感染。
2.外科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胰腺脓肿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等多方面因素。
六、预后
重症胰腺炎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所差异,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预后也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