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怎么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防治包括辨证论治(分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型,分别用不同方剂治疗)、针灸推拿治疗(针灸选中脘等穴调节经络气血,推拿用揉按腹部等手法改善胃肠功能)、中药外治(包括中药敷脐、熏洗)、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调理、情志调节、适度运动),以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的注意事项,通过多方面综合防治慢性胃炎。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型: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所致。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该方在临床研究中显示,能有效调节胃肠运动功能,改善患者胃脘胀痛等症状,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情志因素对胃部的不良影响。
2.脾胃虚弱型:可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引起,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常。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常用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能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胃肠黏膜修复,改善患者消化吸收不良的状况。
3.脾胃湿热型: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酿生湿热,蕴结中焦所致。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而不欲饮,身重肢困,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常用三仁汤或连朴饮加减。相关研究发现,三仁汤或连朴饮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调节胃肠湿热环境,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胃脘灼热等不适症状。
4.胃阴不足型:常因久病耗伤胃阴,或温热病后伤阴所致。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益胃,和中止痛,常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临床研究显示,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能滋养胃阴,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修复,缓解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痛等症状。
二、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治疗:可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健运脾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肚腹三里留”,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针刺这些穴位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起到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相关穴位可影响胃肠激素分泌、胃肠运动节律等,从而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
2.推拿治疗: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按腹部、摩腹、捏脊等。揉按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摩腹能调和脾胃气机,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捏脊对于小儿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刺激背部经络腧穴,调节脏腑功能。推拿治疗通过物理手法直接作用于腹部及背部,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三、中药外治
1.中药敷脐:将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作用的中药研成细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再用纱布覆盖固定。脐部皮肤薄嫩,血管丰富,药物易于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发挥药效。研究发现,中药敷脐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胃肠血液循环,调节胃肠运动,缓解慢性胃炎患者的疼痛、胀满等症状。
2.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温经散寒、理气和胃作用的中药进行熏洗腹部,通过热力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促进局部气血流通,改善脾胃功能。中药熏洗能使药物经皮肤吸收,直达病所,对于缓解胃脘冷痛、得温则舒等寒邪客胃型慢性胃炎有一定效果。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调理:慢性胃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例如,多吃山药、南瓜等健脾益胃的食物,避免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等。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胃黏膜修复。
2.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志不遂可影响肝胃功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或加重。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体质,改善脾胃功能。但应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胃炎患者在中医治疗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疗法,如推拿、针灸等较为温和的方法。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零食、饮料等影响脾胃功能的食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情志疏导。
2.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胃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中医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生活方式上要更加注重饮食的细软、易消化,适度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慢走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定期复诊。
3.女性:女性慢性胃炎患者在情志调节上可能受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更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饮食上可根据月经周期适当调整,如经前避免食用寒凉食物等。同时,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