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源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是由胆道系统疾病致胰腺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常见病因有胆道结石、蛔虫、感染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内科和外科,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了解其多方面内容对诊治及特殊人群处理很重要。
一、胆源性胰腺炎的定义
胆源性胰腺炎是由于胆道系统疾病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化学性炎症,是胰腺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胆道系统中的结石、蛔虫等病变可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的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
1.胆道梗阻:当胆道结石、蛔虫等阻塞胆总管下端时,胆汁排出受阻,胆道内压力升高,胆汁可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使胰管内压力增高,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裂,胰酶溢出胰腺组织,从而激活胰蛋白酶原等多种胰酶,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引发胰腺炎。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胆源性胰腺炎是由胆总管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2.细菌感染:胆道炎症时,细菌及其毒素等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管进入胰腺组织,进一步加重胰腺的炎症反应。
三、病因
1.胆道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结石在胆道内移动时,容易造成胆道梗阻,是引发胆源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例如,胆囊结石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可导致胆总管梗阻,进而引发胰腺炎。
2.胆道蛔虫:蛔虫进入胆道后,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同时蛔虫带入的细菌等也可诱发胰腺炎。
3.胆道感染:如胆囊炎、胆管炎等,炎症可累及胰腺周围组织,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引发胰腺炎。
四、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持续性,患者常被迫取弯腰屈膝体位以缓解疼痛。例如,多数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这种典型的腹痛表现。
2.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
3.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中度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若伴有胆道感染等情况,体温可更高。
4.黄疸:当胆道梗阻明显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因为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作为诊断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升高的阳性率较高。
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升高的时间稍晚于淀粉酶,但持续时间较长,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胆道梗阻及肝脏受累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初步筛查胆源性胰腺炎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胆道结石、胆道扩张等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胆道病变。例如,腹部B超能够清晰显示胆囊、胆总管内是否有结石等异常。
CT检查:对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可显示胰腺是否有水肿、坏死等改变,以及胆道系统的情况。
六、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等症状。
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减少胰液分泌。
抗感染治疗:根据胆道感染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维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
2.外科治疗
胆道减压引流:当胆道梗阻严重时,需进行手术解除梗阻,如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等,以缓解胆道压力,防止胰腺炎复发。例如,对于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源性胰腺炎,在病情稳定后多需要进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胆源性胰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由于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电解质等情况,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进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器官造成损害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患胆源性胰腺炎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各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病情容易被忽视,需要加强护理和监测。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胆源性胰腺炎较为罕见,但处理较为复杂。由于妊娠期女性的特殊生理状态,在诊断时要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治疗时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例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法,如非手术治疗为主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胆道系统疾病引发的胰腺炎症,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面对特殊人群时需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