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结膜出血是怎么回事
眼结膜出血是眼结膜血管破裂或渗透致血液积聚,常见外伤、眼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原因,表现为眼结膜片状出血,可无明显不适或伴原发病表现,诊断需询问病史、眼部及全身性检查,处理分一般处理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单纯外伤小出血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全身性疾病引起需治原发病,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眼结膜出血的定义
眼结膜出血是指眼结膜的血管破裂或渗透,导致血液在结膜组织中积聚的现象。结膜是覆盖在眼球前面和眼睑内面的一层透明黏膜,富含血管,当血管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引发结膜出血。
二、常见原因
(一)外伤因素
眼部受到外力撞击,如用手揉眼力度过大、眼部被物体击打等,都可能直接损伤结膜血管,引起出血。例如,儿童在玩耍时不小心碰到眼部,就有可能导致眼结膜出血;成年人在运动过程中眼部受伤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老年人如果有骨质疏松等情况,轻微的头部碰撞等也可能波及眼部血管引发结膜出血。
(二)眼部疾病
结膜炎:各种类型的结膜炎,如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等,炎症刺激会使结膜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容易导致出血。例如,病毒性结膜炎常由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应会累及结膜血管,引发出血症状。
青光眼: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导致结膜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急性青光眼发作时,眼压急剧升高,更易出现眼结膜出血情况,且这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有青光眼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会使眼底及结膜血管受损,导致眼结膜出血。高血压患者年龄跨度较大,长期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是关键因素。
(三)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血压升高时,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结膜血管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波动较大,如突然升高,就比较容易出现眼结膜出血,这类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往往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脆性增加,容易发生出血。糖尿病患者各个年龄段都有,且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导致眼结膜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从而引起眼结膜出血。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出血情况往往较为复杂,可能还会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表现。
三、临床表现
眼结膜会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的片状出血,范围可大可小,小的可能只是局部点状出血,大的则可能布满整个眼结膜。
一般情况下,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等不适症状,但如果是由于眼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可能会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结膜炎患者可能伴有眼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高血压患者可能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眼部是否受外伤、有无眼部疾病史、全身性疾病史等。
进行眼部检查,如裂隙灯检查等,观察眼结膜出血的具体情况,同时可能会进行一些全身性检查,如血压测量、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明确出血的原因。例如,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血小板数量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判断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二)鉴别诊断
需与眼结膜下出血扩散至周围组织等情况鉴别,同时要与其他可能导致眼部类似出血表现的疾病相区分,如眼内出血等,但眼内出血通过眼部检查如眼底检查等可以明确区分,眼内出血会有眼底的相应改变,而单纯眼结膜出血主要局限在结膜部位。
五、处理与注意事项
(一)一般处理
对于单纯的眼结膜出血,如果是外伤引起且出血量较小,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可以进行局部冷敷,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吸收。例如,儿童眼部外伤导致眼结膜出血,在24小时内家长可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给孩子眼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如果是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结膜出血,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比如高血压患者要通过规范治疗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等。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眼结膜出血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眼部情况及是否有其他不适。如果是外伤引起,要避免孩子再次揉眼等加重出血的行为;如果怀疑是全身性疾病导致,要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因为儿童的凝血功能等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一些在成人中可能较轻微的全身性疾病在儿童中可能影响更明显。
老年人:老年人眼结膜出血时,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在处理眼部出血时要更加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冷敷或热敷等处理,并且要密切观察眼结膜出血的变化情况以及全身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眼结膜出血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
孕妇:孕妇出现眼结膜出血时,要谨慎对待。首先要明确出血原因,如果是局部因素,要考虑到孕期的特殊性;如果是全身性因素,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因为很多药物在孕期使用受限,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等加重出血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