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咽炎最好的方法
慢性咽炎可通过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避免不良习惯)、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如含漱液、含片,全身药物治疗针对感染或过敏等情况)、中医中药治疗(中药方剂辨证论治、中成药、中医外治如针灸、穴位按摩)及其他治疗方法(激光冷冻、雾化吸入等)进行治疗,不同治疗方法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一、一般治疗
1.改善生活方式:
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建议7-8小时/天,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自我修复,对于慢性咽炎患者来说,利于咽喉部黏膜的恢复。长期熬夜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使慢性咽炎反复发作。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咽喉黏膜,加重咽部不适。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苹果、菠菜等,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黏膜的正常功能。同时,要注意多饮水,保持咽喉部黏膜湿润,每天饮水量建议1500-2000ml,缺水会使咽喉部黏膜干燥,加重咽炎症状。
环境方面: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污染的环境中。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空气湿度,湿度保持在40%-60%为宜。如果处于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应佩戴口罩,减少粉尘对咽喉的刺激。
2.避免不良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会直接刺激咽喉黏膜,损伤黏膜的纤毛运动功能,影响咽喉的自洁作用,加重慢性咽炎。饮酒也会对咽喉黏膜造成刺激,导致血管扩张,加重咽部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对于女性和儿童等特殊人群,二手烟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应尽量避免接触。
避免过度用嗓:教师、歌手等职业用嗓人群要注意合理用嗓,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喊叫等。过度用嗓会使咽喉部肌肉疲劳,黏膜受损,容易引发慢性咽炎或使病情加重。儿童正处于言语发育阶段,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用嗓,避免过度哭闹等导致咽喉损伤。
二、药物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含漱液:常用的有复方硼砂含漱液等,具有清洁口腔、杀菌消炎的作用,可缓解咽部不适。含漱时要仰头,让含漱液充分接触咽部,每次含漱时间约30秒左右,每天可使用3-4次。对于儿童,由于其吞咽功能不完善,使用含漱液时要注意防止误咽,可适当减少含漱液的量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含片:如西地碘含片等,具有杀菌、抗感染的作用。含片含服时应将其置于舌根部,慢慢溶解,使药物充分作用于咽喉部位。但要注意,某些含片可能含有蔗糖等成分,糖尿病患者使用时要谨慎。
2.全身药物治疗:如果慢性咽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存在明确的咽部脓点、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等情况,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对青霉素不过敏者)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对于过敏因素引起的慢性咽炎,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但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使用时要特别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
三、中医中药治疗
1.中药方剂:
养阴清肺汤:具有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肺燥型慢性咽炎。其药物组成中有生地、麦冬、玄参等,这些药物能够滋养肺阴,改善咽部干燥、疼痛等症状。但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不同证型的慢性咽炎所用方剂不同,如对于脾胃虚弱型慢性咽炎,可能会使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所以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后开具方剂。
中成药:如清喉利咽颗粒等,具有清热利咽、宽胸润喉的作用。中成药相对服用方便,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儿童使用中成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成分是否适合儿童,最好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选用。
2.中医外治:
针灸治疗:可选取廉泉、天突、合谷等穴位进行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理气化痰等作用。针灸治疗慢性咽炎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注意针刺的深度和手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穴位按摩:患者自己或家属可以按摩廉泉穴(位于下巴顶端再向后1寸凹陷处)、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中央)等穴位,通过按摩起到一定的缓解咽部不适的作用。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儿童进行穴位按摩时要更加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引起不适。
四、其他治疗方法
1.激光、冷冻等治疗:对于一些咽喉部淋巴滤泡增生明显且症状顽固的慢性咽炎患者,可考虑激光、冷冻等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创伤性,可能会引起咽部疼痛、水肿等不适反应,术后需要注意咽部的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选择这些治疗方法时要谨慎评估其风险和收益,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2.雾化吸入治疗:通过雾化器将药物雾化成微小颗粒,患者吸入后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部黏膜,起到消炎、消肿、稀释痰液等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等。雾化吸入治疗相对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较快,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雾化器的清洁和药物的正确使用,儿童进行雾化吸入时要配合好,避免哭闹导致药物吸入不均匀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