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与湿疹的区别
皮炎与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皮炎包括接触性皮炎和脂溢性皮炎,湿疹分急、亚、慢性期且不同部位表现有差异)、好发部位、诊断鉴别(接触性皮炎与湿疹等有别,脂溢性皮炎与玫瑰痤疮等有别,湿疹与神经性皮炎有别)及治疗原则(各有不同的外用及口服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也有相应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不同,临床需准确区分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皮炎
狭义的皮炎多为接触性因素所致,是皮肤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发病机制主要是Ⅳ型超敏反应。例如接触化妆品、金属饰品等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表皮细胞间水肿、海绵形成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皮肤娇嫩,接触致敏物质后更易发生接触性皮炎;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中接触相关致敏物质则发病。有明确接触病史的人群风险较高。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面部等,发病与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增多以及个体免疫反应等有关,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使皮脂分泌增加,可能加重脂溢性皮炎,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可能相对更易受雄激素影响而发病。
2.湿疹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内在因素如遗传、免疫异常、系统性疾病等,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过敏原等,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婴儿湿疹与婴儿皮肤屏障功能未发育完善、遗传过敏体质等有关,儿童湿疹与接触过敏原、皮肤干燥等有关,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生活中接触过敏原或皮肤干燥等情况易诱发湿疹,有遗传过敏体质家族史的人群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皮炎
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红斑、肿胀、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大疱、糜烂、渗出等,去除接触物后经积极处理可逐渐好转,病程相对有一定自限性,若再次接触致敏物可复发。例如接触强酸强碱后,皮肤迅速出现严重损伤表现。
脂溢性皮炎:头皮部位表现为头皮屑增多、瘙痒,头皮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面部多在眉弓、鼻唇沟等部位出现淡红色斑片,覆有油腻性鳞屑,可伴有轻度瘙痒。各年龄表现略有不同,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在出生后2-10周发病,头皮有厚痂,面部、耳后等部位也可受累。
2.湿疹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边界不清,剧烈瘙痒,搔抓后糜烂、渗出加重。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皮肤增厚、浸润、苔藓样变、色素沉着,仍有瘙痒,病情易反复,病程较长。不同部位湿疹表现有差异,如手部湿疹多呈干燥、皲裂、肥厚表现;小腿湿疹可因静脉回流不佳等因素,易出现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婴儿湿疹好发于头面部,初为红斑,逐渐出现丘疹、水疱,搔抓后糜烂渗出,常因瘙痒影响睡眠。
三、好发部位
1.皮炎
接触性皮炎好发于接触部位,如手部接触洗涤剂后手部发病,面部接触化妆品后面部发病等。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
2.湿疹
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常见于头面部、耳后、四肢屈侧、乳房、手足、外阴等部位,婴儿湿疹头面部多见,儿童及成人湿疹可分布更广。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皮炎:主要根据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来诊断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根据好发部位、典型皮损表现,结合真菌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后诊断。
湿疹:依据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分布、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等特点,结合病史综合诊断,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2.鉴别诊断
皮炎中的接触性皮炎需与湿疹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而湿疹多无明确接触史,皮疹泛发对称。脂溢性皮炎需与玫瑰痤疮等鉴别,玫瑰痤疮好发于面中部,以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为主,与脂溢性皮炎的油腻性鳞屑表现不同。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出现皮疹,苔藓样变明显,皮疹局限,多发生于颈侧、肘膝关节伸侧等部位,与湿疹的多形性皮疹表现有差异。
五、治疗原则
1.皮炎
接触性皮炎:首先脱离接触物,然后根据病情轻重给予相应治疗,轻度者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如病情较重出现渗出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脂溢性皮炎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伴有炎症时可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
特殊人群:婴儿脂溢性皮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清洁,可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时需谨慎,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儿童脂溢性皮炎治疗同成人,但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皮肤特点;老年人脂溢性皮炎皮肤较薄,用药时更需注意药物刺激性。
2.湿疹
急性期无渗出时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者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糊剂;慢性期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同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止痒。特殊人群:婴儿湿疹尽量避免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外用保湿剂为主,严重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儿童湿疹治疗同成人,但需注意药物剂量;老年人湿疹皮肤干燥,治疗时需加强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总之,皮炎与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好发部位、诊断鉴别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需准确区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