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怎么办
耳聋有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混合性等类型,分别有不同原因与特点;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听性脑干反应等听力检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干预措施包括非药物的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及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耳聋各有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儿童需尽早干预,老年人要注意生活方式与用药,基础疾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病并关注听力。
一、耳聋的常见类型及可能原因
(一)传导性耳聋
1.原因:多因外耳道堵塞,如耵聍栓塞、异物等;中耳病变,像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引起。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腺样体肥大等导致中耳积液引发传导性耳聋,成年人则可能因耳部外伤、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影响传导功能。
2.特点:声音传导受阻,气导降低,骨导正常或相对正常。
(二)感音神经性耳聋
1.原因:与内耳感受器、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病变有关。年龄增长是常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内耳毛细胞等结构逐渐退化;噪声暴露也是重要原因,长期处于高分贝环境会损伤内耳;某些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也可引发;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2.特点:气导和骨导均降低。
(三)混合性耳聋
1.原因:既有传导性因素又有感音神经性因素,如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内耳病变等。
2.特点:气导和骨导均降低,但程度不一。
二、耳聋的检查与诊断
(一)听力检查
1.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听阈,可明确耳聋的程度和类型。例如,传导性耳聋时气导下降,骨导正常;感音神经性耳聋时气导和骨导均下降。
2.声导抗检查:能反映中耳功能,如鼓室图可帮助判断中耳是否有积液、鼓膜情况等,对传导性耳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听性脑干反应(ABR):用于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功能,对婴幼儿及不配合纯音测听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可检测出早期或轻微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二)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可观察外耳道、中耳结构,如是否有骨质破坏、胆脂瘤等,对传导性耳聋中中耳病变的诊断有帮助。
2.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内耳、听神经及颅内结构,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中听神经病变、颅内病变等的排查有重要作用。
三、耳聋的干预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1.助听器
适用人群:适用于各种程度的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及混合性耳聋患者。对于儿童,需根据听力损失情况及语言发育阶段等选择合适的助听器,且要定期调试以适应听力变化;成年人则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听力状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助听器。
原理:通过放大声音,使患者能听到足够强度的声音来进行交流等活动。
2.人工耳蜗植入
适用人群: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尤其是语后聋患者,若药物等治疗无效可考虑。儿童患者需评估其听力损失程度、语言发育情况等,一般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且佩戴合适助听器效果不佳者可考虑。
原理:将电极植入内耳,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感知声音。
(二)药物治疗
1.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耳聋:如中耳炎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需注意药物过敏等情况。对于突发性耳聋,在发病早期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如泼尼松等,可能改善内耳微循环等情况,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且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等情况,如糖尿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评估。
2.其他情况:对于一些因内耳微循环障碍等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能会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但都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依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四、不同人群耳聋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注意事项:儿童耳聋需尽早发现和干预,因为儿童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期,听力障碍会影响语言发育。要定期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若发现听力异常需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和干预。对于佩戴助听器的儿童,要定期复查听力并调试助听器,同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家长要积极配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2.风险因素:新生儿可能因遗传因素、早产、出生时缺氧等导致耳聋;儿童期可能因反复中耳炎、噪声暴露等引发耳聋。
(二)老年人
1.注意事项:老年人耳聋多与年龄相关的内耳退变有关,要注意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减少噪声对听力的进一步损伤。在使用药物时要谨慎,一些药物可能具有耳毒性,如某些抗生素等,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对于佩戴助听器的老年人,要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并逐渐适应,家人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协助老年人进行交流等活动。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对听力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增加耳聋的风险。这类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耳部检查,关注听力变化。在使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病情,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耳损伤的药物。
2.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等,影响听力。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少对耳部血管的影响,同时定期检查听力,及时发现听力异常并处理。



